正文 缺位的誠信製度建設(1 / 1)

缺位的誠信製度建設

卷首語

曾經看到一則新聞,某市一位專門經營早點的商戶,每天早上門口都會排起長隊,購買他們製作的油條。原來這家商戶製作的油條非常講究職業道德:首先用優質油,堅決不用地溝油;其次當天用過的油,第二天堅決不用;第三價格公道,堅決不短斤少兩。新老客戶對這家商戶的評價就是兩個字:誠信!

誠信其實很簡單。人人能夠做到,但我們這個社會已經響起了刺耳的誠信警報!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去年發布的《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對中國社會的生活滿意度、社會公平感、社會信任、社會情緒、心理健康、社會支持、尊重和認同等方麵進行了研究,從總體上分析了目前社會心態的特點、發展態勢和存在的問題。如果以60分作為信任底線,通過對北京、上海、鄭州、武漢、廣州、重慶和西安等7個城市居民的調查,社會總體信任程度的得分平均為59.7分,已經進入了“不信任”水平,可以說已經突破了社會信任的警戒線。

泱泱大國何以如此?

誠信是一個社會的基本準則,誠信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當今社會,人人渴望誠信,但許多人卻又處處被誠信困擾,很多人不斷滑入不誠信的泥潭。

中國社會正經曆著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轉型期社會信任危機頻發也是世界普遍現象。傳統的信任體製已經被打破,而新的信任體製還未完全建立起來,造成了信任度下降。如何建立新的信任體製,這是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否順利進行的大事,關乎中國在世界的形象,也與每一個公民的尊嚴、幸福等密切相關。

誠信依靠什麼?誠信是建立在每一個公民必須自覺具備道德的基礎上,還是建立在法製上,還是道德法製雙管齊下?還是其它?

如果對公民強化道德意識和法製觀念,政府又該擔任什麼角色?無可否認,我們正在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偉大變革,政府已經從無所不能向有所為、有所不為轉變,但是,政府在目前依然非常強勢地主導著社會發展。

毫無疑問,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係、構築誠實守信的經濟社會環境,已經成為政府的重要工作。為此,今年年初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專題討論信用體製建設。李克強說:“古人雲,無信不立,政府必須有公信力,施政就是要以信為本。”政府誠信做好了,社會的誠信自然就跟上來了。破解當前社會的誠信危機,政府應該成為誠信的標兵和榜樣。除了要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促進道德回歸外,加強製度建設、加快誠信立法應該是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