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山下鄉運動”從何而來(1 / 1)

“上山下鄉運動”從何而來

史海拾貝

1955年9月4日,毛澤東在一篇文章上批下了後來被廣為宣傳的名言:“一切可以到農村中去工作的知識分子,應當高興地到那裏去。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裏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大躍進”運動受挫,進入三年困難時期,全中國有2600萬人被精簡下放,中國形成第一次人口倒流,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再次被提上中央的議事日程。中共中央、國務院又在1962年作出了精簡職工和減少城鎮人口的決定。

中共八屆十中全會,把階級鬥爭和防止修正主義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1964年5月4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知識青年要和工農群眾變成一體》的社論

“不在城裏吃閑飯”

1968年9月底的一天,《甘肅日報》軍管會組長顧立清把《甘肅日報》駐定西記者站的記者馬占海叫到辦公室,要求他盡快把定西地區城鎮居民上山下鄉的情況了解一下。

到定西後,馬占海決定去會寧縣采訪。當他問已經50多歲的王秀蘭對上山下鄉有何感想時,王秀蘭不假思索地說:“我們也有兩隻手,不在城裏吃閑飯。”

作為一名職業記者,王秀蘭這句話正好切中馬占海此次要采訪的關鍵詞,於是,他在稿子中把王秀蘭作為一個重點來寫,並突出了她這句“豪言壯語”。采訪回來,當顧立清看到這篇稿子後,覺得王秀蘭真是不簡單,那樣大的年紀了還主動下鄉;特別是她說的那句話,既樸實,又深刻,很有感召力。於是,顧立清就動手對稿子作了精心修改,並把王秀蘭那句“我們也有兩隻手,不在城裏吃閑飯”作為主標題放大了字號,把這篇稿子放在了頭版。

1968年12月8日,《甘肅日報》在頭版右側,以半個版的篇幅刊登了沒有作者署名的文章,引題是:在毛主席革命路線指引下,會寧縣部分城鎮居民紛紛奔赴農業生產第一線,到農村安家落戶。主標題是“我們也有兩隻手,不在城裏吃閑飯”。

上山下鄉掀起狂潮

稿子登出來的第三天晚上,新華社打電話到《甘肅日報》值班室,告訴顧立清說是毛主席看了這篇稿子,認為很好。

據說,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這項工作推開以後,毛澤東一直苦於找不到可以用來引路的典型。當看到這則消息後,立刻指示新華社和《人民日報》派人到甘肅會寧縣,實地核實這篇文章的真實性,然後轉發全國。不久後,《紅旗》雜誌、《解放日報》等全國和各省級報刊也先後全文轉載該文,上山下鄉工作一下子掀起了高潮。

王秀蘭因為那句豪言壯語,成為響應毛主席號召的核心人物,她的命運也因此得到了徹底改變,而且還被選為全國人大代表。

作為上山下鄉的帶頭人,王秀蘭又動員兩個兒子和兒媳婦以及孫子,隻帶了一些鍋碗、一點米麵、兩個小箱子和鋪蓋卷,來到距離會寧縣城60多公裏的白草塬四百戶村落戶。

對那場運動不願作任何評價

一篇文章影響如此廣泛,但並沒有給顧立清和馬占海帶來輝煌。他們當時隻覺得那是完成了一件本職工作,沒有想到署名,更沒有想到去爭什麼榮譽。可後來他們卻因為這篇稿子,在政治上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有人把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形成狂潮歸咎到他們的頭上,說他們執行了極“左”路線。

受到衝擊的首先是馬占海。稿子發出不久,報社也要動員一半的人上山下鄉。當時馬占海在完成稿子後因病回蘭州休息,卻也被定上了上山下鄉的名單,被安排在離蘭州30多公裏的阿幹鎮煤礦。

顧立清因這篇文章,在批判極“左”思潮時成了批判對象。但顧立清再三強調:“至於那場運動是洗禮,還是災難,各人有各自的感受,不是我所能評說得了的。後來批判說我搞了那些極‘左’的東西,我也沒作過申辯。我覺得,自己當時在那個位子上,應該把工作幹好。但的確沒料到那則消息會產生那樣大的影響。也許這是那個時代的產物吧。”

(摘自《黨建文彙》2012.7張友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