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排炮不動,必是十縱”(1 / 3)

“排炮不動,必是十縱”

歲月風雲

作者:陳廣相

華東野戰軍第十縱隊是在1947年2月1日隨著華東野戰軍成立而建立的華野主力部隊之一,從誕生那天起,十縱就投入到宏大浩蕩的人民解放戰爭中,南征北戰,屢建功勳,尤其是其在阻擊戰中的精彩表現,更被人們所眾口稱道。

1947年1月下旬,國民黨軍在魯南戰役失敗後,為扭轉頹勢,蔣介石親自組織炮製了一個會戰計劃,調集近30萬大軍於徐州以東、膠濟鐵路以南地域,企圖將華東野戰軍壓縮在臨沂地區,然後一口吃掉。

1月31日,南線國民黨軍分三路開始北犯。兩天後,北線李仙洲集團也向萊蕪地區發起進攻。一時間,魯南、魯北上空戰雲密布,殺氣衝天。

在國民黨軍的凶猛攻勢麵前,華東野戰軍步步為營,沉著應對。鑒於南線之敵兵力密集,行動謹慎,難尋戰機,而北線李仙洲集團孤軍深入、兵力分散的情況,華東野戰軍首長決定放棄臨沂,轉兵北上,出敵不意殲滅北線之敵。於是,萊蕪戰役的宏偉計劃形成了。

華野陳毅、粟裕等首長向第十縱隊發布命令:“十縱在執行戰役第一部計劃時即控製吐絲口西北錦陽關地區,有截斷敵向北之退路,與阻擊由明水可能來援之敵,並求得在運動中殲滅其一部或大部之任務。戰役第一部計劃結束後,即乘勝向北擴張戰果,如斯時新泰敵四十六軍向西北進竄時,該縱應以急行軍插至泰安東南或西北地區,有截殲該敵之任務。”

錦陽關,又稱通齊關,地處萊蕪縣上遊鄉娘娘廟村北,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曆史的古道雄關,素有齊魯要衝之稱。此時,由於千百年的戰火侵襲和風雨剝蝕,巍峨雄偉的錦陽關早已破敗不堪,隻剩下斷斷續續的遺跡和一塊塊巨石,但仍不失為一道險要關隘。

剛剛在渤海地區組建的華東野戰軍第十縱隊接到陳、粟等首長的急電後,立即做了全體總動員。該縱的兩個師——第二十八師、二十九師都是渤海子弟兵,幹部戰士紛紛表示,參加萊蕪戰役是部隊鍛煉成長的好機會,決心在這次戰役中接受考驗,堅決完成上級賦予的作戰任務,堅決打好部隊由地方兵團上升為野戰兵團後的第一仗,為渤海子弟兵爭光!

2月20日晚,十縱司令員宋時輪指揮所部發起攻擊,一舉奪占錦陽關和大寨莊兩個要點,卡住了萊蕪之敵通向膠濟鐵路的咽喉要道。

與此同時,華野主力經一夜激戰,攻占了萊蕪城以西、以北各要點,包圍了敵人糧彈囤積點口鎮,對萊蕪之敵形成了合圍之勢。

當我軍向萊蕪地區發動全麵進攻以後,國民黨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終於明白,他的任務已不是堵截圍殲共軍,而是如何使李仙洲集團逃脫被殲的厄運。21日,王耀武派空軍掩護大批部隊向萊蕪急進,配合萊蕪之敵向我反撲,戰況空前激烈。

在第十縱隊方向,敵第九十六軍暫十二師及第二綏靖區獨立團沿明(水)萊(蕪)公路南援,駐上遊莊的敵第十二軍新三十六師一〇七團兩個營則北犯錦陽關,企圖南北夾擊,打通明水與萊蕪的聯係,接應萊蕪之敵突圍。

敵人的這一瘋狂反撲,早在十縱的意料之中。

十縱第八十三團一營攻占錦陽關後,算定天亮以後敵人必定會全力反擊奪關,遂令一、三連勘察陣地,部署防禦;並調重機排到峰頂陣地以加強火力。任務確定後,各級幹部帶著部隊連夜下山到各村收集建築材料,趕修工事,迎接白天的堅守防禦戰鬥。

21日上午8時許,一架敵機沿錦陽關低空偵察。不久,敵約兩個連的兵力在迫擊炮、重機槍的火力掩護下,向我一、三連發起攻擊。

一連連長王金棟望著黑壓壓的敵群,下令沉著應戰,距敵不到50米不準開火。戰士們將子彈推上膛,手榴彈揭開蓋,圓睜著眼睛等待敵人接近陣地。

300米……200米……100米……80米……待敵距陣地不到50米時,王金棟一聲令下,機槍、步槍一齊開火,手榴彈連連投向敵群,敵人死傷累累,連滾帶爬地逃下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