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我打斷一下,我怎麼覺得這種處理方式與第一種差不多呢?”武良道。
“是差不多,但卻是不同的處理方式。第一種方式是完全轉讓的形式。”
“隻是如果曉奕的那一份作為成長基金存入銀行,而我公公的是肯定要收回的,我哪裏還有資本繼續經營這個店?”孫美鳳不無顧慮地道。
“倘若這兩份真的這麼處理的話,你隻有想辦法籌資本來運作。還有,胡伯伯的那一份也不一定要收回。”
“是嗎?”
“這就涉及到第三種處理模式,還是將店做價,還是三等分,胡伯伯的那一份以及曉奕的那一份都作為經營資本,但每個月分紅,也可以不分紅,定好一個數,經營者每個月定期給錢,就像我們每個月領工資似的。”
“那曉奕的呢?”胡良漢問道。
“曉奕那一份同樣每個月享受分紅,這紅利可以以曉奕個人的名義存入銀行。”程垂範頓了頓,然後掃視大家一遍。“你們覺得哪一種更合適呢?”
“當然是第三種模式好。”胡良漢脫口而出。
“我們自然期望第三種模式。”武良和孫美鳳幾乎同時道。
“我也覺得第三種模式最好,畢竟大家都是一家人,采取第一第二種模式都會讓人說閑話。”程垂範道,“這麼一來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對店進行盤點,而後作價。做好價之後再根據月盈利情況確定每個月的分紅。”
“如果每個月都分紅的話,還需要盤點嗎?”武良問道。
“盤點和分紅不是一回事,武哥,”程垂範道,“盤點是為了確定資產,也就是原始資產。再通俗一點講,胡伯伯和曉奕都要清楚自己的資產額,也就是有多少錢投在店裏經營。以後店不開了,或者轉讓了,這是獲得的基礎數。就像你存錢到銀行的本金一樣。不知胡伯伯聽懂了沒有。”
“差不多吧,反正就這個意思。就像你說的,一家人,理個大概就可以。”胡良漢道。
“你們的意見呢?”
“那就照你說的這麼做。”孫美鳳道。
……
十幾分鍾後,程垂範三個人回到店裏。
“我真是佩服了垂範,你哪來的這一套一套的,就像一個金融家。”武良道。
“是對結果不滿意嗎?”
“怎麼會不滿意?我們相當滿意。你以為我不清楚你前麵說的那些全都是鋪墊。”
“你知道了?”
“就是把我弄糊塗了。”孫美鳳很不要意思地道,“我是真沒有明白程兄弟的用意。”
“你們讓我做說客,我就做了全麵的分析。站在胡伯伯的角度最在意的自然是這個店。所以怎麼處理這個店是核心問題。這問題解決了,事情就好辦了。另外,這種情形,作為長輩,最關心的是曉奕的撫養,如果把這一點也解決了,一切就水到渠成。”
“你鬼點子果真多。”武良擂了程垂範一下。
“怎麼是鬼點子?這叫聰慧懂不?玩笑不開,你們什麼時候去你家?”
“我想明天就去。我怕我爸媽已經在找人給我調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