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會的事業(2)(1 / 3)

三、《中國工運》雜誌

《中國工運》於一九五二年七月創刊,由全國總工會政策研究室編,當時是以中級幹部為閱讀對象的工會內部刊物。李富春為《中國工運》創刊寫了發刊詞,全國總工會發了關於出版《中國工運》的通知,指明了辦刊的目的和刊物的內容。當時,國民經濟恢複的階段已將結束,大規模的經濟建設時期即將開始,中國工人運動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工會麵臨複雜、繁重的任務。形勢要求加強對工會幹部與工會積極分子的思想領導,提高他們的政策思想水平,使工會工作遵循中共中央所指示的正確的道路向前發展。為此,全國總工會決定出版《中國工運》這個刊物,以便通過這個刊物,加強對工會幹部與工會積極分子的思想、政策與實際工作的領導。刊物的主要內容是,宣傳馬、恩、列、斯、毛澤東關於工會工作的理論和中共中央關於工會工作的指示;交流各地工會工作較為成熟係統的經驗;研究解決工人運動中存在的問題;介紹前蘇聯以及人民民主國家關於工會工作的經驗。一九五八年五月,《中國工運》停刊。一九五九年八月改出《工會參考》,由全國總工會辦公廳編,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停刊。一九六四年二月改刊名為《工會工作》出版,由全國總工會辦公廳編,一九六六年十二月停刊。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和工會九大後,工會組織和工會工作得到迅速恢複和發展。一九七九年一月《工會工作》複刊,一九八一年一月恢複《中國工運》刊名,由全國總工會政策研究室編。一九八八年改為公開發行的刊物。《中國工運》是全國總工會用以指導工作的機關刊物;其對象是各級工會組織和廣大工會幹部,以基層工會幹部和積極分子為主;其任務是宣傳中共中央的工運路線、方針、政策,推動工運理論政策研究的開展,交流各地工會工作的新鮮經驗,介紹國內國際工運的信息,以達到指導工會工作的目的。由於工會九大以後新工會幹部較多,對工會工作不大熟悉,所以刊物也介紹一些有關工人運動和工會工作的常識。

《中國工運》的欄目大體分四大塊:理論、經驗、信息、知識。理論欄目主要有:評論、專論、探索與思考。經驗欄目主要有:經驗交流、調查報告、述評。信息欄目主要有:工運信息、文摘之頁、工運一月大事。知識欄目主要有:專題講座、知識問答、參考資料;其他欄目有:黨政領導談工運、工會幹部之聲、國際工運之窗等。

《中國工運》複刊以來,在全國總工會書記處的領導下,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努力宣傳中共中央的工運路線、方針、政策,開展工運理論、政策研究,介紹在改革開放新形勢下做好工會工作和工會自身建設的經驗,起到了指導工作的作用,受到工會幹部的歡迎。

四、地方工會創辦的工人報刊

(一)地方工人報刊的基本狀況。

中國工會有運用報刊向職工進行宣傳教育和指導工作的傳統。新中國成立後,各級工會更加重視宣傳輿論工作,工人報刊陸續創辦起來。一九五四年,大行政區工會和省市工會公開發行的工人報刊有9家;另外還有相當數量的省市工會內部發行的工人報刊和工運刊物。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地方工會創辦的工人報刊有了顯著的發展。一九八七年三月,全國工人報刊工作座談會在寧波召開時,全國地方工會創辦的工人報刊發展到35家。座談會後,地方工會辦的工人報刊增加到52家,發行量約500萬份。在52家地方工人報刊中,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總工會主辦的有36家;省屬市總工會主辦的有16家。此外,還有40多家內部“工運”刊物。除青海、寧夏、海南3個省、自治區未創辦工人報刊外,其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總工會都已辦有工人報刊。在全國地方工會辦的工人報刊近千人編采隊伍中,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占56%;大專以上文化程度者占69%;從事報刊工作五年以上的占59%;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占31%(有相當一部分報刊社未評定職稱)。地方工會辦的報刊已經擁有一支政治上可靠、思想上過硬、業務上較強的編采隊伍。

(二)地方工人報刊的性質和任務。

地方工人報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聞出版事業的一部分。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地方工會和職工群眾的喉舌。地方工人報刊的這種性質和功能,決定它的主要言論、重要報道,都應表達中共中央和工會組織的聲音,向職工群眾及時地、準確地宣傳中共中央的方針政策和上級工會組織的工作部署要求,同時及時地、深入地了解和反映職工群眾的意願、建議、呼聲。做到上情下達,下情上達,成為共產黨和工會同職工群眾相互聯係的橋梁和紐帶,成為工會幹部和廣大職工群眾的良師益友。

地方工人報刊在實際工作中遵循如下原則和基本要求:第一,在思想政治上同中共中央保持一致,切實遵守宣傳紀律,凡是涉及路線、方針、政策以及重大政治原則、理論的宣傳,都統一於中共中央的決定。第二,堅持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嚴格恪守黨性原則和職業道德,實事求是地反映事物的主流,堅持以正麵宣傳為主的方針和有錯必糾的原則。第三,把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融為一體,善於通過豐富、新鮮的現實生活,生動活潑地進行宣傳,不進行空泛、生硬的說教。第四,掌握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堅持紮根於職工群眾之中,及時發現和宣傳報道職工中的新人、新事、新經驗、新思想和新問題。

綜合各地工會對地方工人報刊提出的任務要求,主要有4條:第一,堅持宣傳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突出經濟建設的宣傳,用“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來統一職工群眾的思想。第二,弘揚工人階級的時代精神,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培養“四有”職工隊伍服務。第三,為廣大職工群眾說話辦事,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滿足職工群眾多方麵的精神要求。第四,宣傳工運方針,交流工會工作經驗,傳播工會工作信息,為開創工會工作新局麵作出應有的貢獻。

(三)地方工人報刊的領導。

一九八八年全國總工會決定,各級工會主辦的報刊應由同級工會負責領導,並指定一名領導人分管這項工作,對工人報刊的政治方向負完全的政治責任。各級工會主辦的報刊,都要建立工會領導人親自審閱事關全局的重要稿件的製度。工會領導機關要定期研究工人報刊工作,幫助工人報刊掌握思想政治方向,指導工人報刊搞好宣傳。同時,工會領導機關要及時向工人報刊傳達中共中央、政府和工會的有關重要決策;要把工會工作和有關職工隊伍建設的宣傳課題,及時告知工人報刊;從人力、財力、物力上給工人報刊以應有的支持。加強領導並不意味著包辦代替、幹預報刊具體的采訪、編輯業務和經營管理,而是按照報刊工作的規律,加強政治方向、指導思想和重大決策方麵的領導。工會宣傳部門要協助分管主席對同級工人報刊進行業務指導、檢查。全國總工會對各地工人報刊負有指導責任,由主管書記分工負責;具體的業務指導和檢查,由全國總工會宣教部負責。創辦工人報刊的地方工會都認真貫徹了全國總工會的決定,建立了地方工人報刊領導責任製。

(四)中國工人報刊研究會。

一九八八年六月,經中國新聞學會聯合會批準,成立了中國工人報刊研究會,各地工人報刊都參加了這個研究會。中國工人報刊研究會是中國新聞學會聯合會的團體會員,是全國工人報刊的聯合組織,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的群眾性學術團體。它的基本任務是組織全國工人報刊的學術業務研究,促進全國工人報刊的改革和發展;加強對工人報刊理論、史學的研究,為建立中國工人報刊理論體係作出貢獻。中國工人報刊研究會的基本工作包括:組織全國工人報刊學術交流,開展國際工人報刊的學術業務交流,提出年度學術研究課題,舉行學術年會;組織全國工人報刊好新聞、好作品評選,組織全國優秀工人報刊和優秀編采人員評選;培訓全國工人報刊編采人員,提高他們的素質;編輯出版全國工人報刊優秀新聞作品選和學術論著。

中國工人報刊研究會的會員為理事單位,一九八九年有理事單位48家。辦事機構設在全國總工會宣教部。中國工人報刊研究會暨中國工人報刊新聞工作者協會,同中華新聞工作者協會保持聯係,履行新聞工作者協會的部分職能,表達和維護全國工人報刊新聞工作者的利益。

工會的文化教育事業

一、工會舉辦的職工學校

舉辦職工學校,不斷提高職工群眾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是各級工會組織的重要任務,也是中國工會堅持為職工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的優良傳統。

(一)工會舉辦職工學校的發展曆程。

早在二十年代初,中國工會創建時期,就把舉辦工人夜校,作為發動組織工人、準備建立工會、開展經濟政治鬥爭的重要形式。一九二七年以後,隨著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各革命根據地的工會組織都把舉辦工人業餘學校,作為開展根據地工會運動的一項重要內容,這同時也是各革命根據地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中國成立以後,工會舉辦的職工學校迅速發展,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教學內容不斷充實,教學質量不斷提高。除“文化大革命”期間,工會職工學校被迫停辦外,大體上可分為兩個時期:

1.從一九四九年十月到一九六六年五月,這十七年的工會職工學校,經曆了從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五年的以掃盲識字教育為主,逐步發展初等、中等教育的階段;從一九五六年到一九五八年,在繼續掃盲的同時,以進行初等、初中教育為主,一些地方工會開始舉辦職工業餘大學的階段;從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六年五月,中央確定職工教育由工會負責辦理,針對“大躍進”期間出現的偏向,著重進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工作的階段。經過這些階段,使工會舉辦的職工學校形成了初具規模的從小學、中學、中專到大專的多層次辦學體係。

這十七年期間,工會單獨興辦的和配合行政舉辦的職工學校,對提高職工隊伍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取得了很大成績,共掃除文盲870多萬人,有287萬人從業餘初等學校畢業,96萬餘人從業餘初中、高中畢業,近20萬人從業餘大學畢業。

2.工會九大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工會舉辦的職工學校迅速恢複和發展。一九八五年以前,主要是普及職工初中文化教育和初級技術教育,配合企業行政完成對青壯年職工的初中文化和初級技術的補課,同時興辦業餘中專、大專學校和繼續進行掃盲工作。一九八五年以後,地方工會以舉辦業餘中專、大專為主,同時舉辦其他各類職工學校。基層工會則主要舉辦生產需要、職工歡迎的小型、業餘、短期、靈活多樣的學習班。到一九八九年底,地方工會舉辦的職工業餘大學有73所,據72所職工業餘大學的統計,共有教職工4490人,其中專職教師2449名,包括教授3名,副教授338名,講師1218名,助教871名;在校學員79617人;擁有校舍654646平方米(其中教室118072平方米,實驗室20942平方米)。地方工會舉辦的職工中等專業學校有54所,共有教職工995人,其中專職教師503人,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36名,講師240名,助教217名;在校學員31619人;擁有校舍102945平方米(其中教室43662平方米,實驗室3464平方米)。地方工會舉辦的其他各類職工學校926所,在校學員19.2萬人。基層工會辦學單位共2.53萬個,在校學員258萬人。

這一時期從地方工會舉辦的職工業餘大學畢業的大專生有67398人,單科結業生有292326人次。從地方工會舉辦的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的大專生有520人,中專畢業生11056人,單科結業生84644人。

(二)工會舉辦職工學校的指導思想、方針、原則。

1.工會舉辦職工學校的指導思想包括為職工學習需要服務、為企業生產發展需要服務、為工會建設需要服務3個方麵。為職工學習需要服務是指從開設課程、辦學形式、上課時間、招生對象以及學習收費等,都要切實考慮職工群眾的需要,方便職工入學,注意優先吸收勞動模範、先進生產(工作)者和工會幹部、工會積極分子參加學習,有條件的職工學校,還要為他們開設專門的班級。為生產建設需要服務,對地方工會來說,一定要注意為地方企業,特別是為中、小企業生產發展服務,主動適應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直接有效地為提高職工兩個素質服務。職工學校應主動與有關企業掛鉤,也可由地方工會牽頭,組織若幹中、小企業聯合辦學。為工會建設服務,是指工會舉辦的職工學校要努力體現工會辦學的特點,講授必要的工會業務知識。有條件的職工學校,還可試辦工會工作專業班,或舉辦工會幹部培訓班。

2.工會舉辦職工學校的方針。工會職工學校和普通全日製學校一樣,都要貫徹培養德智體全麵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的教育方針,但要適應職工教育業餘性、實用性、速成性、多樣性的特點。業餘性是指職工都有本職工作和家庭負擔,用於學習的時間相對較少,因而教學內容要相對集中。實用性是指教學內容要突出理論聯係實際,解決生產、工作中的實際問題。速成性是要求辦學周期短,見效快,一般是幹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急需的知識多學、快學,與生產、工作關係不大的少學或不學。多樣性是針對職工文化程度、技術水平、年齡、工種、職務等等方麵的差異,采取多學科、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教學。

3.工會舉辦職工學校的原則。工會辦學的原則是積極辦學,量力而行,穩步發展,講求實效。“積極辦學”是指各級工會對辦學的態度要積極,不能認為行政主管教育後,工會就可以不辦學了。工會辦學是職工的需要,是工會的職責,不但要辦,而且要積極去辦。“量力而行”是指辦學的規模和規格,要根據本地區、本單位的需要與可能,積極創造條件去辦;同時防止貪大求全,一味求高。“穩步發展”是指要在辦好現有職工學校的基礎上,對各級工會辦學的規劃作全麵的統籌安排,發展速度要穩妥,不斷鞏固、完善,不要急於求成,發展過猛過快。“講求實效”是指各級各類職工學校要在為職工學習服務、為生產建設服務、為工會建設服務上做出實際成績。

(三)工會職工學校的改革。

隨著經濟體製改革和教育改革的開展,一九八五年以來,工會舉辦的各級各類職工學校,根據全國成人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積極慎重地進行著改革。總的要求是,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改變過去單一學曆教育的培養規格,增辦各種崗位培訓和技術等級培訓的班級,辦成綜合型、開放型、多功能、多規格、多形式的學校。在辦學指導思想上,克服片麵重視學曆教育,忽視非學曆教育的思想;克服辦學與社會需要脫節,教學製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試方法與成人教育特點脫離的傾向。在教學內容上,從文化教育為主逐步轉向以崗位培訓、職業教育為主,並抓好職業道德教育;特別注意開辦工會幹部、班組長、工會小組長和勞動模範、先進生產(工作)者的班級。在教學形式上以業餘、短期、單科為主。在教學中,從偏重知識的傳授,轉向注重能力的培養,貫徹學以致用,理論聯係實際的原則。在教材上,注重實用性、針對性,逐步改變照搬全日製普通學校教材的狀況,提倡、鼓勵、支持各級各類職工學校自編適用的教材。在行政管理上,地方工會舉辦的職工學校,一般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製,有條件的職工學校試行校長負責製,使職工學校成為地方工會領導下的獨立自主的事業單位。隨著企業橫向經濟聯合的發展,工會係統各級各類職工學校主動加強與行業、企業和各類學校間的聯係與協作,本著自願、互利的原則,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辦學。

二、工人文化宮、俱樂部

(一)工人文化宮、俱樂部的發展概況。

早在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就重視利用工人俱樂部的形式,向工人群眾傳播馬列主義和共產黨的基本知識,啟發工人的階級覺悟,組織工人進行革命鬥爭。新中國成立後,中共中央和政府非常關懷職工群眾的文化生活,支持工人文化宮、俱樂部的興建。各地政府把城市最好的、規模較大的建築改建為工人文化宮,撥出交通方便的城市中心地區新建工人文化宮。許多企業行政領導也撥出房屋和空地,改建或新建工人俱樂部。到一九五八年,全國已建起工人文化宮、俱樂部31604個,比一九五○年的789個增長了39倍。從五十代末到一九七六年,由於受“工會消亡風”的影響,特別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破壞,大部分文化宮、俱樂部被占做他用。一九七八年工會九大以後,在各級黨委和政府及企業行政的支持下,陸續收回了一大批文化宮、俱樂部,並采取政府、企業、工會共同投資的辦法,新建、擴建了一批文化宮、俱樂部。到一九八八年,全國工人文化宮、俱樂部的總數達到3.4萬多個。全國2000多個縣,建有縣工人俱樂部的已約占80%,江蘇、浙江、山東、湖北、四川、黑龍江等省已占95%以上。小企業的俱樂部建設發展迅速,如一九八七年江蘇省泰州市的職工人數在200人以下的小企業中,有90%建起小型職工俱樂部。各類文化宮、俱樂部不僅在數量上已超過曆史上最多的年份,而且在質量上有了顯著提高。許多大城市、大企業的文化宮、俱樂部都增添了現代化的設施,擴展了活動內容,中小城市和企業的俱樂部也不同程度地進行了改建和設施更新,吸引到文化宮、俱樂部活動的職工人數明顯增加。如上海市48個文化宮、俱樂部,一九八五年共吸引職工2024萬人次參加活動,一九八九年達到6000萬人次,增加了1.5倍。河北省10個地市文化宮,一九八七年共吸引職工651萬人次參加活動,一九八九年達1276萬人次,增加近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