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緊職工的文化技術教育
中國的職工文化技術教育是隨著國家的革命、建設事業和工人運動的發展而逐步發展起來的。在中國共產黨建黨前後,老一輩的革命家都十分重視對工農群眾的教育。毛澤東、李立三、項英、鄧中夏、何孟雄等都曾辦過工人夜校。通過舉辦工人夜校、俱樂部等教工人識字,學文化,提高工人的階級覺悟,並以此聯係群眾,組織群眾,從中培養工人運動的幹部。中國工會從成立起,一直把加強職工的政治、文化、技術教育,提高職工的文化技術水平,作為自己的重要任務之一,幾十年來,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傳統,成為工會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時期的職工文化技術教育
一、職工教育列入國家議事日程
舊中國,廣大工農群眾受“三座大山”的壓迫剝削,沒有享受教育的權利,在職工中百分之七八十是文盲。民主革命時期,在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和解放戰爭時期日益擴大的解放區,逐步開展了職工業餘文化教育。新中國成立後,工農教育列入了國家的議事日程。一九五○年六月,政務院發布了《關於開展職工業餘教育的指示》。《指示》提出,開展職工業餘教育是提高廣大工人職員的政治文化和技術水平的重要的方法之一。職工業餘教育的內容,以識字教育為重點。爭取在三五年內做到職工中現有文盲能識一千字上下,並且有閱讀通俗書報的能力。對較高級的職工業餘文化教育和對職工的政治教育、技術教育也提出了要求。《指示》規定,職工業餘教育由政府教育部門負責,在工廠企業內部由工會負責。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有關職工教育的專門文件,對迅速開展職工業餘教育具有重大意義。同年七月,全國總工會作出了《關於認真執行政務院〈關於開展職工業餘教育的指示〉的決定》,要求把職工業餘教育作為工會文教工作的中心內容;把提高職工文化技術水平列為訂立集體合同和製訂生產競賽計劃的具體內容之一。
同年九月,教育部和全國總工會聯合召開全國工農教育會議。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將工農教育提到國家議事日程上來的曆史性大會。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到會並與全體代表合影。這次會議,明確了工農教育的方針、任務、教育的對象、教育的內容、實施的步驟和措施,以及領導管理等問題,修正通過了《職工業餘教育暫行實施辦法》、《各級職工業餘教育委員會組織條例》、《工農速成中學暫行實施辦法》等6個草案(這些辦法和條例於同年底和一九五一年初陸續由教育部公布施行),有力地推動了職工業餘教育在全國範圍內迅速開展。
二、大力開展職工掃盲運動
全國工農教育會議之後,各級地方工會協同當地政府教育部門製訂掃盲的實施計劃,許多基層工會采取召開文化訴苦大會等方法,啟發工人的覺悟和學習熱情,動員有文化的職工擔當掃盲教師。由於教師、幹部和參加掃盲識字的職工,都把掃盲看成是勞動人民為實現文化翻身、更好地建設新中國的重大政治任務,因而教和學的熱情都十分高漲。他們創造了多種多樣的掃盲教學形式,使掃盲工作得到較快的發展。至一九五一年,全國已掃除職工中文盲44.2萬人。
一九五二年四五月,教育部和全國總工會向全國推廣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區某部文化教員祁建華創造的“速成識字法”。九月,教育部和全國總工會聯合召開全國掃除文盲工作座談會。會議強調開展掃盲運動是一項迫切和重大的政治任務,要求在五年至十年內基本上掃除全國文盲。在各級工會、政府教育部門和有關方麵的共同努力下,全國掀起了掃盲運動的高潮。一九五二年,全國參加掃盲學習的職工達208.17萬人,掃除文盲12.56萬人。一九五三年二月,全國掃除文盲工作委員會召開第一次全國掃除文盲工作會議。會議肯定了掃盲工作的成績,也指出了前段過份地強調“速成識字法”的作用,計劃和攤子鋪得過大,形成了盲目冒進的偏向等問題,提出了“整頓鞏固,穩步前進”的方針,要求正常開展掃盲工作。之後,各地吸取了速成識字法的優點,改進教學方法,邊教邊鞏固,掃盲質量有所提高。從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五五年,每年參加掃盲學習的職工為一百五六十萬人,掃除文盲30多萬人。
一九五六年初,周恩來在全國政協二屆二次會議上發出了向現代科學文化進軍的號召。全國掀起了向科學文化進軍的熱潮。同年三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掃除文盲的決定》,要求在五年或七年內基本上掃除文盲,二年到三年掃除機關幹部中的文盲,三年到五年掃除工廠、礦山、企業職工中的文盲95%左右。並明確掃盲標準,職工識2000字左右,農民識1500字。由於中央的號召和各地貫徹實施中央《決定》,全國又一次出現了掃盲運動高潮。這一年參加掃盲學習的職工達247萬人,掃除文盲47.4萬人,是這一時期成績最好的一年。
三、職工初等、中等教育的發展
一九五三年,開始執行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為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各個地方和基層單位在抓緊掃盲的同時,進一步發展了職工業餘初等和中等教育。據一九五二年統計,全國參加業餘學習的職工共298.86萬人,占職工總數的18.9%,其中參加掃盲的占69.9%,參加業餘初等學習的占22%,參加業餘初中學習的占8.09%,參加業餘高中(中專)學習的占0.01%。至一九五五年,全國參加業餘學習的職工共418.7萬人,占職工總數的30.9%,其中參加掃盲的占37.0%,初等占38.4%,初中占23.9%,高中(中專)占0.6%。
一九五五年十二月,高等教育部、教育部、全國總工會聯合召開全國職工業餘教育會議。會議決定對職工識字教育和業餘小學采取“大量發展,注意質量”的工作方針,對中等以上業餘學習采取“積極發展,力求正規,提高質量”的工作方針。會議提出,各級職工業餘學校的學製、課程、培養目標,一般應與同級的普通學校基本相同。在領導管理方麵,確定由政府教育部門統一領導,廠礦企業的各級各類職工業餘學校由行政負責主管。會後,各地辦起了一批比較正規的地區性職工業餘初中和高中,廠礦企業在大抓掃盲的同時,也發展了業餘初中和高中,少數大型企業開始舉辦了職工業餘高等學校。
這一時期,職工教育的成績是很大的,七年共掃除職工中文盲206萬人,職工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有較大發展,職工高等教育也開始發展。同時,也暴露出不少問題,主要是對掃盲工作的艱巨性、反複性認識不足,要求偏高偏急,加上職工初等教育的開展沒有跟上,使脫盲職工不能及時升入初等學校學習,發生了“回生”現象,影響了掃盲工作的效果。
開始全麵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職工文化技術教育
一、職工文化技術教育全麵發展
一九五七年,全國經濟形勢大好,在各方麵的推動下,職工教育繼續發展。全國參加業餘學習的職工達到763.2萬人,比一九五六年增加261萬人,增長51.97%。一九五八年九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了教育工作的方針、任務、要求等。其中提出,“今後的方向,是學校辦工廠和農場,工廠和農業合作社辦學校。”“全國將有三類學校:全日製學校,半工半讀學校,各種形式的業餘學校”。這一年,職工教育出現了全麵大發展的新形勢。
從一九五八年初開始,全國掀起了又一次掃盲運動高潮。這一年,全國參加掃盲學習的職工達456萬人,掃除文盲200萬人,接近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掃除職工中文盲的總數。與此同時,各級各類職工業餘學校大量增加,辦學形式有了大的突破,出現了多種多樣的辦學形式。在廠礦企業裏,采取了工廠辦學與車間辦學的分級辦學形式,除廠礦企業辦學、地區辦學外,又發展了企業聯合辦學、協作辦學,按產業、行業係統辦學等形式。還舉辦了政治、文化、技術三結合的紅專學校,也有幾年一貫製的技術學校、文化學校或紅專大學,以及技術業務的短期學習班,等等。有的大中企業和單位還單獨或聯合辦起了職工業餘大學。一九五八年,全國參加業餘學習的職工大量增加,達到1200萬人,比一九五七年增加57.2%。各地還試辦了一批半工半讀學校。但是,由於“大躍進”和“左”傾思想的影響,在職工教育中也出現了急於求成,誇大主觀意誌的作用,忽視職工教育的特點和規律等偏差,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也較嚴重,致使教學質量差,名不符實,挫傷了職工的積極性。
一九五九年三月,國務院二辦召開了全國工礦企業職工教育工作會議,總結了正反兩方麵的經驗教訓,討論了職工教育的方針、任務、領導管理等問題。會後,中共中央批轉了國務院二辦主任林楓《關於當前工礦企業職工教育中幾個問題的報告》。《報告》指出,工礦企業職工教育的方針,和普通學校教育的方針是一個,但是工礦企業和普通學校有不同情況,在貫徹方針的要求和作法上應該有所不同。今後應該強調“結合生產,統一安排,因材施教,靈活多樣”等原則。教育結合生產,對工礦企業的職工教育來說是一個中心問題。在今後一個時期,發展職工教育,應該繼續以業餘教育作為主要形式。在發展中要切實加強鞏固提高工作。在領導管理方麵,提出了“職工教育工作在黨委領導之下由工會負責辦理,其他組織協助工會辦好職工教育”的原則。
當年七月,全國總工會建立了教育部,並組織力量對職工教育狀況進行調查研究。各地方工會也先後建立了職工教育機構,會同有關方麵,逐步承擔了負責辦理職工教育的任務。
各地積極貫徹了這次工礦企業職工教育工作會議的精神,提出了改進與加強職工業餘教育的意見和措施,工作有所改進,特別是在教育結合生產、為生產服務方麵,積累了一定經驗。同時,廣大職工群眾為迎接國慶十周年和全國工業群英會的召開,生產積極性高漲,學習文化技術要求也十分迫切。這一年,全國參加業餘學習的職工達到1682.6萬人,占職工總數的49.3%,比一九五八年增加40.2%。其中職工業餘高中、中專和大專有較大的發展,參加業餘高中、中專學習的達75.3萬人,參加業餘大專學習的達16.8萬人。
一九六○年一月,全國總工會會同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等有關部門在哈爾濱市召開了全國職工業餘教育黑龍江現場會議。會議著重交流了黑龍江省和其他一些地區發展職工教育的經驗,並就職工教育的規劃、教學、組織領導、半工半讀等問題進行了專題討論。會議提出,當前職工教育的任務是,堅決掃除現有青壯年職工中的文盲、半文盲,及時普及初等教育,大辦業餘中等和高等教育,迅速培養技術力量,積極培養提高師資。要求爭取在一九六○年或者一九六一年基本上掃除現有青壯年職工中的文盲,一九六一年或者一九六二年掃尾。還提出了三年和八年職工業餘教育發展規劃的初步設想。在加強組織領導方麵,會議提出,省、市、自治區和省屬市、專區、專屬市工會都建立教育部。各省、市、自治區工會都要有一名主席或副主席主管教育工作,基層要有一名副主席專管這項工作。會後,中共中央於三月批轉了全國總工會《關於全國職工業餘教育黑龍江現場會議的報告》。各地積極貫徹這次會議精神,職工教育出現了大發展的高潮。特別是職工中專和大專教育有很大發展。各地都辦起了一批職工業餘大學。一九六○年三月,北京舉辦了全國第一所電視大學,其後,上海、沈陽、長春、哈爾濱、廣州等城市相繼舉辦了電視大學。吉林、重慶等地舉辦了業餘廣播大學。
一九六○年七月,教育部和全國總工會在天津召開全國業餘教育會議,主要研究農民、職工的掃盲和業餘教育的任務,交流教學改革的經驗。會議提出,要大辦業餘教育,使之逐步成網成係;要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適應成人特點等方麵進一步進行改革。首先使工農群眾盡快地先專本行,然後針對具體情況,逐步使他們成為“多能”。要求下半年掀起更大規模的掃盲運動、群眾學習運動和教學改革的高潮。
一九六○年,全國參加業餘學習的職工人數達到2257.1萬人,占職工總數的53.7%,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職工入學比例最高的一年,比一九五九年增加34.1%。其中參加業餘中專、高中學習的職工達158.5萬人,比一九五九年增加110.5%;參加業餘大專學習的職工達47.8萬人,比一九五九年增加184.5%。
這兩年,職工教育取得了不小的進展。但是,黑龍江現場會議和天津會議在“左”傾思想影響下,提出的職工業餘教育任務和時間要求,是脫離客觀實際的。在實際工作中又不適當地鼓吹和簡單地促進,以致出現了指標層層加碼、進度層層加快、浮誇不實、強迫命令、形式主義等現象。在教學改革中,不是有計劃有步驟地重點試驗,而是大家都試驗,特別是要求過高過急,造成許多業餘學校在教改中,出現了進度過快,降低要求,教學質量差,學得不鞏固等問題。
二、職工教育在調整中逐步改進
一九六○年冬,中央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從一九六一年起,職工教育也開始貫徹執行這一方針。
一九六一年、一九六二年,由於國民經濟進行了大的調整和大量精減職工,以及職工生活困難等原因,職工參加業餘學習的人數大幅度下降。由一九六○年的2257萬人,猛降到一九六一年的480萬人,一九六二年又下降到231萬人,至一九六三年才開始回升。
一九六一年九月和十月,全國總工會分別在杭州和北京召開職工業餘教育工作座談會,主要分析職工業餘教育的狀況和存在的問題,討論如何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和今後工作的意見。會議提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職工業餘教育工作總的要求是,鼓足幹勁,實事求是,鞏固提高,穩步發展。在方法上要具體分析,區別對待,強調要鞏固學習隊伍,在鞏固的基礎上適當發展;要結合生產,適應企業和職工的需要,並提出要著重抓好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同年十二月,全國總工會會同教育部,組織力量到沈陽、上海等地,對職工業餘高等學校的狀況和教學質量進行了考察。在此基礎上,全國總工會於一九六二年八月在青島召開了職工業餘高等教育工作座談會,著重研究了職工業餘高等學校的調整、鞏固和提高教學質量的問題。與此同時,為解決業餘初等和初中的教材缺乏和不統一的問題,全國總工會和教育部共同組織部分職工業餘學校教師,審閱了全國各地編寫的幾百套職工業餘初等和初中的教材,向全國推薦了上海、河北兩地的教材,編寫了職工業餘初等語文和數學課的教學大綱。從一九六三年起至一九六五年,又共同組織力量編寫出供全國統一使用的職工業餘初等和初中共7門課的教材。
各個地方、各個部門從一九六一年開始對職工的學習條件、不同職工的區別對待、教學工作等作了調查研究,總結了經驗。許多職工業餘學校,在抓辦學的同時,注意了抓教學工作,在明確各教育階段的教學要求、建立正常教學秩序、加強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開展教學研究、組織教師進修等方麵,做了大量工作,教學質量有所提高。
一九六二年、一九六三年,全國總工會還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頒發了《關於企業職工業餘教育經費開支問題的通知》,劃分了工會和企業行政在職工業餘教育經費上的開支範圍;製定了《關於企業職工業餘學校專職工作人員配備的暫行規定》。
一九六三年,隨著國民經濟的逐步好轉,職工業餘教育也逐步恢複和發展,職工入學人數開始回升。至年底,全國參加業餘學習的職工增加到300萬人,其中參加大專班學習的達19萬人。特別是緊密為生產服務的各種短期學習班有很大發展,參加學習的達45.65萬人,占參加學習職工總數的15%。這一年,職工業餘大學(班)的畢業生共3.34萬人。在這以前,每年職工業餘大學畢業生隻有一二千或三四千人。這標誌著職工業餘教育的重要發展,它已開始較多地為企業培養出急需的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