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1 / 3)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從一九八三年到一九八九年,中國處於全麵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麵時期。這個時期的最顯著的特點是改革開放。在這期間,工人階級和工會肩負著改革開放、發展經濟、穩定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等偉大艱巨的曆史任務。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有待在探索中去研究解決,去開拓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會工作的新路子。而實現這些任務,又是在複雜的國際環境中進行的。在這七年的實踐中,工人階級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投身改革開放,執著艱苦創業,為實現經濟繁榮、社會穩定,做出了堅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工會運動也在改革開放中,積極探索,不斷取得新的發展。

中國工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

一、中國工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

為了開好工會十大,中共中央書記處針對開創新局麵的要求和工會工作的現狀,於一九八三年三月十四日,討論了工會工作。明確指出:第一,工會的性質和任務應當是在黨的領導下,代表工人階級利益、為工人階級辦事的群眾性組織。新中國成立以後,在“左”的思想指導下,工會工作受到很大幹擾,長期強調黨的領導(這是應當的),但是忽視了工會是工人階級的群眾組織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工會變成了行政機關,脫離了工人群眾。這種狀況必須改變。今後工會工作一定要從自己是黨領導下的群眾組織這個特點出發,切切實實地為職工辦事、辦些具體的好事,把職工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一定要維護職工的根本利益,勇敢地扶持正氣,壓製邪氣,在社會和國家生活中起積極作用;一定要麵向工廠、麵向工人,密切聯係群眾,反映職工的呼聲和要求。真正成為“職工之家”,“工人之友”。第二,目前,工會工作麵臨著開創新局麵的偉大任務,要認真研究如何進行改革,包括體製改革、製度改革、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風的改革。第三,各級工會組織機構的變化不宜過大,主要是新班子人員的組成方麵應該有一個顯著的變化。把一大批年富力強、有文化知識、同工人群眾有密切聯係的中青年幹部提拔到領導崗位上來。第四,工會係統有29萬脫產幹部,是一個很大的力量,要製定輪訓計劃,提高他們的工作水平。

全國總工會在認真學習和領會中央指示精神的基礎上,積極進行工會十大的準備工作。工會十大於一九八三年十月在北京召開。這次大會是在中共十二大以後,全國各族人民和工人階級為全麵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麵而奮勇進軍的時刻召開的。大會的主題是,在中共十二大精神指引下,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充分發揚工人階級主人翁精神。出席會議的代表1998名,他們代表著全國的38個民族和工交、基建、農林、財貿、文教、科研、衛生等各條戰線的7693萬會員。其中包括歸國華僑和台灣省籍的會員代表、集體企業和中外合資企業的會員代表。還有328名特邀代表和港澳地區的職工代表以及退休職工、個體勞動者、職工家屬代表。大會開幕時,中央領導人胡耀邦、鄧小平、趙紫陽、李先念、陳雲、彭真、鄧穎超、烏蘭夫等親臨大會祝賀。李先念代表中共中央、國務院向大會致詞。倪誌福代表全國總工會第九屆執行委員會向大會作題為《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揚工人階級的主人翁精神》的工作報告。大會選舉產生了全國總工會第十屆執行委員會的正式委員241人,候補委員83人。選舉產生經費審查委員會成員42人。在十屆一次執委會議上,選舉倪誌福為主席,顧大椿、尉健行、羅幹、王崇倫、章瑞英(女)、王家寵、蔣毅為副主席。選舉主席團委員34人。主席團選舉產生書記處。第一書記倪誌福。書記:尉健行、羅幹、王崇倫、章瑞英(女)、陳秉權、劉實、王申祥、王、張富有、李雪瑩(女)。胡耀邦在會上強調說,這次大會製定了一個新的奮鬥綱領,組織了一個新的領導班子,綱領是正確的,新的領導班子和幹部要深入實際,才能把正確綱領變成現實。他的講話,為落實工會十大精神起了指導作用。

李先念的致詞是指導新時期中國工人運動和工會工作的綱領性文獻。致詞指出,新時期工人階級的根本任務是實現黨的十二大確定的宏偉目標,在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力爭到本世紀末使全國工農業年總產值翻兩番,把中國建設成為現代化的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適應這個根本任務的要求,工會的首要職責是提高廣大職工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在兩個文明建設中,發揚工人階級的主人翁精神。工會要切實代表和堅決維護職工的利益,要團結本組織成員積極參與國家的建設和管理。工會是黨領導下的有職有權、獨立負責地開展工作的重要團體。各級黨組織和各級政府,一定要大力支持工會的工作。那種把工會按照自己的職權獨立負責地進行工作,同“向黨鬧獨立性”、“工團主義”等等混為一談,是完全錯誤的。各級工會必須旗幟鮮明地同一切危害職工利益的現象作堅決鬥爭。要深入職工群眾,傾聽他們的呼聲,反映他們的要求,盡力幫助他們解決各種急需解決的困難和問題,多為他們做實事、做好事,成為名副其實的“職工之家”。

大會提出的新時期工會工作的方針是:以四化建設為中心,為職工說話、辦事,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加強對職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技術教育,建設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職工隊伍,充分發揮工人階級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主力軍作用。各族職工和工會組織在新時期的任務是:提高階級覺悟,自覺遵守紀律;學習文化技術,增長建設才幹;推進民主管理,反對官僚主義;著眼國家全局,逐步改善生活;發揚戰鬥精神,反對歪風邪氣;更大規模地開展先進生產者和先進集體活動。

大會還提出要認真加強工會建設,著力解決好工會密切聯係群眾的問題。

大會表彰了工會工作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工作者,其中先進基層工會115個,先進工會小組990個,優秀工會工作者114名,優秀工會積極分子8840名。

大會的召開標誌著中國工人運動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大會閉幕以後,各級工會組織積極落實大會精神,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組織和動員廣大職工積極投入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投身改革實踐,為實現七五計劃和翻兩番,做出了不懈地努力。

二、進一步清除“左”傾錯誤思想影響,製定開創工會工作新局麵的措施

工會十大的召開,對“左”傾錯誤思想影響,進行了清理,為開創工會工作新局麵奠定了思想基礎。但是,由於“左”的思想指導工會工作為時甚久,影響很深,完全清除還要做大量的工作。為此,在一九八四年整黨期間,工會領導機關又從指導思想上進一步清理了“左”的影響,找出了工會係統“左”的表現主要是:強調了工會必須服從黨的領導(這是正確的),但忽視了工會是工人階級群眾組織的特點,把工會獨立負責地開展活動,同政治上與黨鬧獨立,搞“工團主義”混為一談;把工會組織在維護國家、集體利益的同時,必須堅決維護職工的切身利益,同“經濟主義”混為一談;把工會工作必須依靠大多數、團結大多數(包括落後群眾),同代表落後、遷就落後混為一談;否認工會應成為工人階級的重要代表,應維護職工合法的政治、經濟權益,向侵害工人階級利益的官僚主義作鬥爭;在工作方法上,忽視運用吸引、誘導和群眾自我教育的方法,習慣於行政命令、形式主義、大呼隆搞運動的一套辦法。致使工會嚴重脫離群眾,群眾視工會為“官方工會”,視為可有可無的組織。

在整黨的基礎上,全國總工會提出了解放思想,投身改革,銳意創新,在改革中繼續清除“左”的影響,努力開創中國工人運動和工會工作新局麵的具體措施。第一,投身改革,推進改革,在城市經濟體製改革中充分發揮工會組織的作用。積極動員和組織全國職工站在改革的前列,做中國共產黨和政府的堅強後盾,發動職工參加各項經濟改革,尤其要組織力量,主動參與和協同有關部門,處理好與職工群眾政治、經濟權益以及同工會組織有關的重大政策、製度問題。對於那些侵犯群眾正當利益的問題,要及時反映,為職工說話,並積極主動地幫助糾正。第二,端正業務指導思想,改革工會各項業務工作。勇於破除不適應四化建設要求的老套套、老框框、老辦法,摸索、創造出一套適應四化建設的指導工會業務的原則、製度和方法。工會領導機關的改革,要本著“簡政、放權、搞活和群眾團體群眾化”的原則,充分調動和發揮各部門、各產業和各級工會的主動性、創造性,更好地為基層工會服務,為職工群眾服務,為四化建設服務。基層工會的改革是工會改革的重點,也是工會改革的基礎。要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在全國範圍內對基層工會組織普遍進行整頓,把基層工會組織真正建設成為“職工之家”。第三,改變領導作風,改進工作方法。把深入實際,調查研究,作為思想能否跟上改革的形勢、工作能否不斷創新、局麵能否進一步打開的關鍵。特別要抓住當前改革中迫切需要解決的政策性問題,弄清情況,提出處理意見或解決的方案,及時向中央和有關方麵反映。改革文風、會風,提高工作效率。第四,加強領導班子建設,提高幹部隊伍素質。首先要加強全國總工會領導班子的自身建設,關鍵是要有一個好的精神狀態,克服平平穩穩,生氣不足,沒有衝勁的狀況。樹立銳意改革創新,立誌開拓前進,在各項工作中爭上遊、奔一流的精神。成為黨性強,幹勁足,能領導工會幹部開創新局麵的堅強核心。加強幹部隊伍團結。按照幹部“四化”要求,進一步調整、配備好各級領導班子,把幹部培訓作為一項戰略任務抓緊抓好。

三、動員職工為完成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建功立業

(一)更大規模地開展先進生產者和先進集體活動。

開展先進生產者和先進集體活動的中心內容是開展創先進、學先進、趕先進的社會主義勞動競賽。這項活動,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得到迅速恢複和發展。但是隨著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化,企業中以承包為主的多種形式經濟責任製的逐步建立,職工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得到發揮。在這種情況下,企業中的勞動競賽還要不要搞?怎麼搞?出現了新問題。有些企業行政領導認為實行經濟責任製後,沒有必要再搞勞動競賽,以經濟責任製代替勞動競賽;有的工會幹部也認為有了經濟責任製,不好再插手搞競賽了。但是,多數企業認為勞動競賽是激發職工主人翁責任感和創新精神的有效形式,是職工群眾運用這一形式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完成和超額完成國民經濟計劃的重要手段,應當適應企業改革的新情況,積極探索勞動競賽的新路子,把勞動競賽組織得更好。基於這樣的認識,一些地方、產業和廠礦企業不斷加強對競賽的領導,組織開展了全國範圍的重點工程競賽、行業競賽、橫向協作競賽,在企業內部組織個人立功競賽、班組升級競賽,勞動競賽呈現出一些新態勢。

第一,建立健全勞動競賽的組織管理機構,保證競賽的健康發展。為了加強對競賽的指導和協調,全國有部分省、自治區建立健全了省一級競賽委員會,部分地市也建立了相應的組織機構,形成上下貫通的組織網絡。第二,勞動競賽與經濟責任製相結合。許多企業圍繞承包經濟責任製的目標,開展了達標、超標,創水平、上台階等多種形式的競賽,促進了承包目標的實現和承包責任製的完善。第三,勞動競賽與管理現代化相結合。隨著企業由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的轉變,現代化管理越來越廣泛地推行,勞動競賽也進入了企業管理層,調動廣大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在管理上發揮他們的智慧和創造力。一些地方開展的“三師”(工程師、經濟師、會計師)競賽,優秀廠長、優秀企業家競賽,為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取得了積極成果。第四,勞動競賽與推進技術進步相結合。在全國青年職工中開展的“五小”(小發明、小革新、小改造、小設計、小建議)智慧杯競賽活動,取得了大量成果。第五,勞動競賽與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鐵路、城建、財貿等窗口行業開展的“百家窗口”競賽,取得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促進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在財貿係統全國十大副食蔬菜市場和全國15家大型百貨商場開展的“百家窗口”競賽中,加強對職工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業務技術教育,把“顧客至上,信譽第一”,嚴格執行物價政策,買賣公平,誠信無欺,維護消費者利益作為競賽的主要考核項目,效果明顯,出現了職工的服務觀念增強,服務水平提高,行業作風好轉的新局麵。第六,勞動競賽的理論研究也有了較大進展。通過勞動競賽的理論研究,弄清了三個關係。一是競賽與競爭的關係。明確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競爭不僅不排斥競賽,而且需要競賽來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商品經濟的競爭是通過經濟手段,通過價值規律的作用,在市場上達到優勝劣汰的目的,是從企業外部給企業的一種強製力。企業要在競爭中取勝,就要推進技術進步,改善經營管理,增強應變能力和自我發展的能力,以達到發展生產的目的。勞動競賽是企業內部的一種內在的凝聚力和揮發力,它通過比、學、趕、幫、超活動,激勵職工的主人翁責任感,把蘊藏在職工中的積極性、智慧和創造力科學地組織起來,挖掘企業內部潛力,以提高經濟效益,是從企業內部對競爭的一種強有力的補充,以提高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一個企業隻有使競爭和競賽同步發展,充分發揮兩種動力的作用,企業才能增強實力。二是弄清承包經濟責任製和競賽的關係。承包經濟責任製是企業的一項管理製度,它的基本原則是責、權、利相結合,國家、集體、個人利益相統一,職工勞動所得同勞動成果相聯係。承包經濟責任製的推行,不僅不會使勞動競賽失敗,反而會使勞動競賽日益成為職工群眾自己的意願。競賽不僅可以促進承包目標的實現,而且可以彌補其不足,更好地完善承包責任製。勞動競賽的指標和內容都寓於承包經濟責任製,它又通過各種創造性勞動,創造出先進的工作法、先進的工具、先進的生產定額和優質產品,促進承包指標的實現;通過賽風格、比思想、賽職業道德、推廣先進經驗等,防止和克服生產經營中的某些消極因素,彌補承包製的不足。三是物質利益和社會榮譽的關係。物質利益和社會榮譽是鼓勵職工積極性的兩種手段,二者不可互相代替。隻有當職工的勞動成果與物質利益和社會榮譽緊密結合的時候,積極性、智慧和創造力才能迸發出來。

企業經營機製在轉換,企業內部改革在深化,還會給勞動競賽帶來新問題,工會的責任是要根據變化的新情況,繼續研究探索開展勞動競賽的新路子。不僅研究探索全民所有製企業、集體所有製企業中的競賽問題,還要研究探索“三資”企業、鄉鎮企業中的競賽問題。

(二)開展群眾性合理化建議和技術革新活動。

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群眾性合理化建議和技術革新活動對動員職工完成國家計劃,提高經濟效益,繼續起著重要作用,並呈現一些新特點。據不完全統計,一九八三年全國有236萬餘職工提出合理化建議206.8萬件,被采納123.2萬件。一九八四年全國有450多萬職工提出合理化建議494萬多件,被采納229萬多件。為了在全國範圍內推進這一活動,出席一九八五年“五一”勞動獎章授獎儀式的全體代表向全國職工發出了《關於在全國範圍內廣泛開展合理化建議和技術革新活動的倡議》。與此同時,全國總工會、國家經委、國家科委、共青團中央發出了《關於積極組織職工群眾開展合理化建議和技術革新活動的聯合通知》,希望各地動員和組織廣大職工響應上述倡議,並加強對這一活動的領導。當年有近一千萬職工提出合理化建議975萬件,采納453萬件,實現299萬多件,都比上年增長近一倍。適應經濟體製改革和科技體製改革的要求,國務院於一九八六年六月修訂了《合理化建議和技術改進獎勵條例》,規定合理化建議範圍由生產技術領域擴展到經營管理等方麵,獎金水平也有提高,並增加了有償轉讓和群眾監督的條文。為貫徹實施這一條例,全國總工會和國家經委於一九八六年九月聯合召開了關於廣泛開展群眾性合理化建議和技術革新動員大會,動員全國8千萬職工積極投身到以提高質量、降低消耗為主要內容的合理化建議和技術革新活動中去。會後,發出了《關於深入開展以提高質量,降低消耗為重點的合理化建議和技術革新活動的通知》。先進人物的倡議,全國總工會的動員,迅速得到各行各業職工的響應,全國範圍的群眾性合理化建議活動蓬勃發展。一九八七年二月,全國總工會和國家經委又就加強合理化建議和技術革新活動的領導問題發出通知,明確由工會負責這一活動的組織發動和日常領導工作,並在工會內設立辦事機構或專人,進一步推動了這一活動的開展。一九八七年,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有26萬個單位開展了合理化建議活動,占基層工會總數的一半以上,比上年增加2.4萬個;職工共提出合理化建議1656萬件,比上年增加306萬件,采用710萬件,實施455萬件,年節約和創造價值160億元。從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九年,十年間全國共有26萬多個企業的6700多萬職工參加了合理化建議活動,提出建議6400多萬件,采用3004萬件,實施2000多萬件,節約和創造價值約415億元。與五六十年代相比,這一時期的合理化建議活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一是參加活動的職工由生產第一線的工人,擴展到企業決策人員、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後勤人員和離退休人員。許多企業的領導人既是建議活動的領導者、組織者,又是參加者;科技人員既搞理論研究又參加生產實踐。二是建議範圍由生產技術領域擴展到經營管理、企業改革、企業決策、思想政治工作、廉政建設、後勤服務等多方麵。三是目標明確,更具有針對性。職工既關注產品質量、節約能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等生產過程中的具體經濟技術操作問題,又關注企業改革、產品結構和治理整頓等帶有宏觀性的問題。四是建立了科學的管理、審議、實施網絡,使合理化建議活動在製度和程序上得到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