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樂器活動有效性策略探究(2 / 2)

(三)“目光相視會其意”——眼神交流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教師的眼神示意可以把幼兒帶入所創設的教學情境及聲部的轉換中,還可以透過不同的目光感知樂曲的某部分應當表達的情緒。如開展樂器活動《老鼠娶親》時,我的眼神時而喜悅時而慌張,從而讓學生就知道樂曲所表現的是“去接新娘”路上的喜悅和“被大灰狼鑽進來”的緊張。

三、放遊多維空間,創造有效探索的機遇

(一)自主氣息的廣彌漫——自由的氛圍

教師要給予幼兒獨立探索的機會,使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主動地積累經驗,因此,在活動的基本部分,教師要讓幼兒先傾聽樂曲,然後匹配基本節奏。第一次聽樂曲,嚐試打出基本節奏。“這首樂曲給你的感覺是什麼樣的?你想動動自己的身體嗎?”鼓勵幼兒用身勢動作表現節奏。

(二)敢於嚐試的好契機——獨立的機會

如開展樂器活動《瑤族舞曲》時,我鼓勵幼兒自由討論樂器匹配方案。幼兒討論樂曲中樂器的匹配,給予幼兒時間和空間。通過探討和嚐試,幼兒在開放的環境中獲得機會,勇於挑戰。討論的時候,有的幼兒認為在節奏變快的地方應該用沙錘,有的幼兒認為需要用鈴鼓,最後通過嚐試發現還是沙錘效果較好。

(三)自我認知的正強化——隱形的支持

活動中總會有個別幼兒不敢也不願大膽演奏,甚至拿著樂器在做其他事情。遇到這種情況,教師應先耐心等待,或是言語鼓勵:“你上次活動不是敲的很好嗎?別怕,你小朋友一起掌握好節奏,就可以配上樂器了,沒關係,慢慢來。”默默等待和鼓勵,使幼兒對自己的行為形成正強化。

《指南》指出:教師應鼓勵和支持幼兒自發的藝術表現和創造,培養幼兒初步的藝術表現力與創造力。“支架式”教學策略的運用為幼兒的有效探究提供了幫助,提高了活動效率,發展了幼兒的想象和創造性思維,也一定程度地提高了幼兒的學習品質。在幼兒樂器活動教學中,我們將不斷探索、一路前行。

參考文獻:

[1]許卓婭.打擊樂器演奏活動.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1.

[2]崔靈菲.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J].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10.

[3]季琴.支架式教學理念下的幼兒打擊樂器演奏教學研究.2007.5.

此文係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藝術教學活動促進幼兒和諧發展的實踐研究》、蘇州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奧爾夫音樂教學活動促進幼兒和諧發展的實踐研究》的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