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德育:始於幼兒,始於家庭(2 / 2)

(2)注重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道德的本質就是規則。所以,對幼兒進行道德教育,不僅要教給幼兒正確的規則,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最基本的規則意識。但是,由於幼兒的表達能力和接受能力所限,很難明白這些規則的含義,家長和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幼兒善於模仿的天性,使其在模仿中掌握道德規範,樹立道德意識。

3.尋找教育的方法

(1)道德教育日常化。

要把品德教育安排在幼兒日常生活環節中,與生活實踐相結合,針對幼兒接觸過的各種事情,隨時隨地地開展教育。日常生活對幼兒品德的形成有多方麵影響,並且為幼兒提供行為練習與實踐的機會。教師和家長要善於捕捉各種教育契機,將幼兒良好的生活、衛生行為習慣的培養放在日常生活中,使孩子形成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

例如,早晨入園時,注意培養幼兒使用文明禮貌用語;自由活動時,注意培養幼兒團結合作、友愛、謙讓的精神;公共場所不大聲喧嘩,不擾亂公共秩序等,培養幼兒從小就有較好的社會公德。在生活上,要求幼兒勤儉節約、艱苦樸素。

(2)道德教育係統化。

把德育貫穿各種教育活動中,在實施品德教育過程中各領域教育密切聯係,不可割裂。如進行愛國主義係列化教育時,使幼兒多方麵、多角度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向幼兒介紹世界冠軍的光榮;語言課時引導幼兒欣賞兒歌《天安門》、《國旗、國旗我愛你》等。

教師“寓理於情、寓教於樂”,使抽象的道德概念在幼兒頭腦中整體化、形象化,從而使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情緒、情感體驗中形成正確的道德認識觀念,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3)道德教育遊戲化。

喜歡遊戲是幼兒的天性,可以說,遊戲是幼兒的主導活動。遊戲能培養幼兒相互交往、團結協作的能力,同時還能與他人合作共享成功的樂趣。教師在指導幼兒遊戲時,要依據幼兒品德形成的發展特點,充分調動幼兒遊戲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培養幼兒對待周圍人和事的正確態度,從而促進幼兒良好道德情感和行為習慣的養成。

比如,社會活動中鼓勵幼兒與自然界中的弱小生靈交往,心靈上引起共鳴,產生嗬護他們的想法。在照顧小花小草、喂養小動物的過程中,幼兒體驗到付出愛的快樂情緒。

(4)道德教育社會化。

幼兒的生活環境一般在幼兒園、家庭和社區,因此,三者教育要相互一致,否則容易造成幼兒思想混亂,無所適從,難以樹立正確的道德標準。要保證德育教育的全麵和一致,就必須加強家園聯係,定期召開家長會、建立家園聯係冊等,及時傳遞信息,相互溝通,在品德培養上統一教育思想。同時,要充分調動社區資源,如幼兒和社區中的爺爺、奶奶共同聯歡表演節目,由此開展尊老、敬老教育。

總之,幼兒良好性格及品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幼兒園、家庭、社會各方麵相互協調一致,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把一定社會的思想準則和道德規範長期地、有目的、有計劃地轉化為幼兒個體的思想品德,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道德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