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在《七子之歌》的音樂教學中,首先讓學生聆聽《七子之歌》、《鼓浪嶼之波》等內容,讓其了解澳門及其回歸祖國的大概情況,同時鼓勵其從不同旋律、音色、節奏與速度等音樂要素中深入感受期盼祖國統一的迫切心情與願望,然後趁熱打鐵,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集體創作一個以“期盼台灣早日統一”為主題的音樂小故事。有的小組激情洋溢地朗誦,有的小組聲情並茂地演唱,有的小組創作並演奏音樂,還有的小組集體創作音樂配畫等,達到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創作效果,促使教學成為一種藝術,賦予動態的生成過程以生命的氣息。
依據學生聽課情形的變化,靈活、及時地調整教學內容與方法,充分調動一切“可變”與“可動”因素,生成超出原計劃的嶄新教學流程,賦予音樂課堂以別樣的精彩。
三、巧用意外,拓展生成
音樂課堂作為一個小型集體,由不同個性的人組成,必然會產生各自不同的感受與分歧。小學音樂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動態過程,因此,教師必須充分挖掘與利用這些“分歧”,創造出更多有價值的教學資源,抓住學生思維的“閃光點”並加以放大,關注學生交流互動中的某些奇思妙想,從而促進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不斷提高。
如在《敲起我的小木鼓》教學中,我首先引導學生聆聽、感受兩個樂段的節奏,並鼓勵其各抒己見,說一說有怎樣不同的感受。這時學生會對這首熱情、活潑的佤族兒童歌曲產生興趣,並體會到歌曲的前半段比較歡快,後半段則比較優美。這時有學生提出疑問:“速度可以說快慢,那麼節奏是否可以用快慢來表示?如果把密集的節奏放慢速度來唱,那麼會給人以抒情優美的感覺麼?”帶著這樣的疑問引導學生再一次邊打拍子邊唱一唱,讓學生發現:歌曲前一樂段采取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節奏,後一段采用一字多音和長音符的節奏,因此前麵部分的節奏比較密集,給人歡快、跳躍的感覺,後麵給人以寬鬆的感覺。通過自身體驗,引導學生發現速度、節奏和情緒之間的練習。
總而言之,音樂課本身具有模糊性、多解性和非語義性等特征,決定教學過程中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和難以預料情況的出現。因此,小學音樂教師必須重視動態生成,善待意外,把握意外,合理、巧妙地捕捉、篩選、利用這些意外,將其轉化為一種特殊的教學資源,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同時促使師生共同享受音樂學習,構建高效、充滿活力的小學音樂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