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音樂教師初體驗(1 / 1)

音樂教師初體驗

教育教學研究

作者:於曉潔

彈指一揮間,我從事教育教學事業已有九個年頭了。這學期有幸教了自己的本專業——音樂,多年夙願終於實現,現將這份感懷備注、留念。

久旱逢甘露。初聞新學期的人事安排,我擔任音樂教學任務,一如就業新人,由喜悅到緊張到惶恐。喜悅是因為終於可以得償夙願;緊張是因為自畢業以來,一直從事思想品德學科的教學,雖然這麼多年來一直沒有放棄對音樂的追求,但是從未參與本學科教學方麵的研修,對教材不熟悉,不了解音樂教法,擔心自己不被學生適應,給學生帶來負麵影響;惶恐則因為喜歡,所以害怕失去。

拿到課本的我如新教師一般既緊張又興奮,認真又詳細地熟悉教材、查資料、備課、鑽研教法、練琴……直到上課前一分鍾還在準備中。有同事笑我:“你是新老師嗎?還這樣認真,領他們玩玩唱唱不就得了?農村學生懂什麼?”我笑了笑,很多人不理解我的行為,音樂既是副科,非升學科目,何必認真。他們不知道的是:因為喜歡,所以熱愛,因為熱愛,所以投入更多精力。因為曾經沒有機會,所以更懂得珍惜現在。和我的學生一樣,我曾經是一個從農村走出去的學生,正因為僅會唱唱玩玩,才更渴求專業的音樂知識。知識容不得馬虎。對學生、對自己都是責任。責任不分主、副科。所以,我絕不能讓我的學生重蹈覆轍。

第一課終於到來,當孩子們嘰嘰喳喳、喜氣洋洋地步入音樂教室時,我的緊張情緒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孩子們的熱情很高、很開心、很放鬆,這是我從教思想品德課沒有的現象。音樂可以讓人放鬆,可以舒緩、淨化人的心靈,音樂課本就應該是輕鬆、愉悅的。在上課前,我簡單地向學生做了自我介紹,又向學生明確了學習音樂的目的,讓學生了解到音樂同其他學科的區別。接下來就是常規學習:這節課我們學唱《大海啊故鄉》,課前導入我展示了各種關於大海的圖片,讓他們說說自己眼中的大海,並配上海鷗、海浪、號角的聲音,在學生欣賞這些精美圖片、側耳聆聽後,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從各個角度說說大海的美……學生的想象力很豐富,問題回答得也很精彩,但接下來的環節卻差強人意。

欣賞音樂的同時思考:1.欣賞過程中你有什麼感受?2.歌曲的力度是怎樣變化的?3.速度、情緒又是怎樣的?4.整體音樂表達什麼樣的感情?5.歌曲分幾個段落,什麼特點?問題提出後,學生出奇地靜,一雙雙明亮的大眼睛無邪地望著我,沒有積極思考、認真分析的行為。這和前麵的環節差好多。有幾個活躍的男生亂說一氣,課堂氣氛降到冰點。我無法對他們的行為做評價,於是給出正確答案。在接下來的教學中,練習打節奏,孩子們伴隨著鋼琴伴奏學唱歌曲,當我強調挺胸、抬頭、口形打開、保持氣息順暢等唱歌技巧時候,他們你看我、我看你,笑作一團。我教師生涯中的第一節音樂課就這樣在落魄中結束。

課堂中的不順利讓我很著急:“以前的課也是這樣嗎?都涉及什麼內容呢?為什麼學生的樂理知識如此匱乏?麵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我應該采用怎樣的解決方法?”想想他們純真的眼神,我還是太心急了。他們太缺乏樂理知識,所以不明白,回答不上來,不敢表現。是我太怕他們失望、怕他們不喜歡我的課,在對他們還不了解,還不清楚他們的音樂知識情況時,就急於將樂理知識灌輸給他們,一味注重教學環節的緊湊,在設置問題時,雖然想了很多,卻忘了課堂的主角——我的學生。學生對音樂知識到底了解多少?學生樂於接受和喜歡的上課模式是什麼?當我把這些問題弄明白時,才能按方抓藥,否則隻會使孩子不求甚解、機械記憶。教育最終服務的是學生,不論是思品還是音樂都是為智育奠定基礎,通過“美感教育”和“情感教育”,讓學生健康成長。於是第二節課,我對常規教學進行了改動,從基礎知識出發,引導他們學習音樂常識,激發學生興趣,學生因為懂了,所以更樂意上台演唱,再利用多媒體充實課堂、活躍氣氛。

經過一學期的教學我收獲了許多。我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從樂理知識基礎抓起,每堂課選幾節樂譜視唱。讓學生學會劃拍、打節奏、哼曲調,逐步提高學生的識譜能力。雖然部分同學有困難,但一個學期下來,學生的進步還是較快的。現在的我同學生一樣,與同齡人、同行有差距。但我相信隻要有興趣、有愛,我和學生不會比別人差,在學校教育裏,音樂教育所起的作用是其他科目不可替代的,它可以增強學生的音樂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可以在緊張的文化課學習之餘調節情緒,鬆弛有度。學生需要美、追求美,音樂課能給他們提供空間,讓他們踏上尋找美、感受美的道路。隻要我們多花些心思,我相信學生就會從中得到快樂的體驗,從而培養出純真的心靈。

作為音樂老師的每一刻我都是快樂的。音樂沒有年齡之分,沒有性別之分,更沒有性格之分,隻要學生願意,我可以永遠這般執著,因為喜歡所以熱愛,因為熱愛所以更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