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怎樣通過音樂教學達到德育的目的
1.在音樂教學中,加強美育教育。音樂教學大綱指出:“音樂教育是進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對於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造就一代新人,具有重要作用。”
音樂教學中,通過美的樂曲、歌曲和中外名曲的欣賞,作用於心靈,使之能正確感受美、理解美、鑒賞美和創造美,培養興趣和能力,進而提高對內心美的追求。使他們自覺地脫離世俗,厭棄低級趣味,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
2.抓住教育時機引導學生識別真、善、美。
學生的美感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生活實踐中不斷發展建立的,會受到社會環境各方麵的影響。教師要結合教材,引導學生識別真、善、美。例如,欣賞《畢業歌》時,可以抓住時機講偉大的作曲家聶耳先生及該曲的創作背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他雖然是一位人民音樂家,是一位藝術工作者,但他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和時代精神。他塑造了一個又一個中國無產階級光輝形象,是中國當之無愧的革命音樂的開路先鋒。又如講到中國的十大名曲《梅花引》時,可借以講梅花的堅貞不屈、傲然聳立、純潔美麗等性格認識真正的美。教師要抓住每一個機會,引導學生識別各種美,達到陶冶情操、淨化心靈的效果。
3.提高教師自身修養,發揮音樂教育的社會功能。
要教書,先育人,己不正豈能正人?一個合格的音樂教師除了要有較高的藝術修養外,還要有很高的品德修養,了解學生的心理,掌握教學規律,等等。巴爾紮克在《比哀蘭德》一文中講道:當然,音樂也有所不同,不同的音樂教育會取得不同的教育效果。生活中的現實證實了古人對音樂的教育意義的認識是對的,正所謂“藝術乃德行的寶庫,風格就是人格”。如果我們隻有技藝沒有品德,那麼怎麼正確引導學生呢?隻有把音樂教育和道德教育緊密結合,才能起到巨大作用,才能實現它的社會功能。
教育者首先受教育,教師要主動提高自身修養。哲學家培根說:“美德好比寶石,它在樸素背景的襯托下反而更華麗,同樣,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音樂教師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審美道德觀念,才能擔負起教育學生的重大使命。隻有當教師自己理解音樂作品,把通過音樂藝術形象要抒發的崇高思想和情感深刻地表現出來時,才會影響學生、感染學生,使學生的情感、精神受到啟迪,情操得到陶冶,為學生成長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參考文獻:
[1]音樂鑒賞.人們音樂出版社,2004.
[2]http://www.doc88.com/p-383779460630.html.
[3]http://www.doc88.com/p-571889769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