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的心,敏感而脆弱,需要教師用自己的真誠、熱愛、賞識學生的心喚醒、嗬護。在與學生相處時,需要更多地關注學生成長的進程。
三、用心與學生交流
教師每天與童心稚嫩的學生在一起,學生的心靈世界是美妙燦爛的。所以教師在與學生的交往中,特別要講究語言藝術。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學語言如果沒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動就會蒼白無力。學生對知識的感觸就會遲鈍。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其實每位孩子都願意接受老師的教育,但他們悅於老師推心置腹的關愛,恥於老師冷漠無情的訓斥。“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可不要等到坐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才認識到他們是你當年的學生。學生天性活潑好動,缺乏自控能力,免不了有些壞習慣改不了。我每次與學生談心的時候,都要求學生“看著我的眼睛說話”,眼睛是心靈的窗口,讓學生通過我的眼睛,了解到老師對他的關心、期盼、鼓勵或不滿,從而引發他們內心的共鳴,老師也可借此機會觀察學生內心的波動,隨機應變地變換談話內容、方式和語氣。小金是我們班的“調皮大王”,許多老師一見他就頭疼。他為了在教學樓前的魚池看魚,竟然爬到了欄杆上,剛巧被我看到這一幕,我真是驚恐萬分。我把他叫到辦公室談話,特意搬了個凳子請他坐在我對麵,看著老師的眼睛。剛開始我火冒三丈,但看著他靈活的樣子,我不禁輕輕地摸了摸他的頭說:“金魚很漂亮,你想看金魚可以,但也要注意安全,萬一不小心從欄杆上掉下去,後果不堪設想。”這孩子或許從老師的眼神變化中看懂了什麼,竟忍不住哭了起來,說:“老師,我知道錯了,以後聽你的不爬上去了。”
教育實踐告訴我們,情感是打開學生美好心靈的鑰匙,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動力資源”。教師要走進學生的心靈就得傾注真心,擁有真情,這樣才能得到學生的理解,為學生付出真愛,才能得到學生的尊重。隻有無私奉獻自己的真心、真情和真愛,才能在教育工作中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