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導圖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理化生教學與研究
作者:閆光照
摘 要: 思維導圖是一種腦神經生理的學習互動動模式,同時也是一種重要的思維工具,具有放射性思考能力和多感官學習特性。生物是高中階段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將思維導圖應用於高中生物教學,是現階段教學創新性的舉措。思維導圖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連續性,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
關鍵詞: 思維導圖 高中生物教學 應用
1.引言
高中生物課程大綱對衡量生物教學的效果提出了兩個判斷標準,其一是課程的學習情況,其二是思維能力的發展,創新意識的培養。在現階段的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已經充分認識到了思維能力對生物學習的重要性,不僅是自主學習的源泉,更是培養創新意識的重要途徑。思維導圖作為一種教學方法被引進生物教學,促進了高中生物教學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思維導圖將無形的思維過程給予有形的表現,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生物教學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2.思維導圖概述
思維導圖最早由英國學者托尼·博讚提出,用於組織和表征知識,是將無形的思維模式給予有形表現的一種重要手段。它以一個中心為起點向周圍發散,形成若幹的分支,每條分支中的節點又可以作為中心,繼續發散,形成更多的次分支,從而形成一個信息表征網絡,進而清晰地展現思維發展的過程。
3.思維導圖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1)思維導圖在生物科學史教學中的應用
科學史是科學發展的曆史,學生對於科學發展脈絡的掌握,有利於加深對於具體生物問題的理解。在生物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有利於清晰地展現科學發展史的前後關係和內在框架。每個理論的總結都不是由某個科學家獨自完成的,必然有著前後的遞進關係。如果隻是根據課本對這些發展脈絡進行簡單的介紹,則學生所得到的信息必然是零散的、不成體係的。將思維導圖運用於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以重要概念為中心,向外輻射形成多種思維方法的網狀結構,進而對學生進行引導、啟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在互助探討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的學習。
(2)在概念教學中的應用
高中生物課程的概念較多,這給學生的理解和掌握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利用思維導圖,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找出同一課程內容中的重要概念,將其作為思維導圖的核心,以該概念為基礎,以層次為依據,形成此概念。這不僅有利於凸顯概念之間的關係,而且對於學生的理解和記憶較大的幫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將思維導圖應用於高中生物的概念教學,對於強化學生的教學效果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