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課多樣的互動方式,有利於教師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有利於消除學生對教師的敬畏心理,增強師生交流;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學而不疲”。
4.堅持分類原則、因材施教
由於學生個體的信息技術素養不同,在教學中要堅持分類施教,分類輔導。我根據學生的基礎和知識水平、愛好分組,把各組學生分成A、B、C三個小組,讓基礎好的學生做組長,負責帶動和組織本小組的其他同學,這樣其他基礎差的學生在基礎較好的學生的帶領下,成了積極參與者。在上機實習時,對各小組學生提出不同要求,請A小組學生做C小組學生的小老師,做到人人有長進,個個有提高,同時減輕教師的負擔,使分類輔導成為可能。在課程安排中,注意從活動的內容上,從一般學生和優秀學生的培養上,盡力分別對待,對於優秀學生作品及行為,教師做深化指導,提高其學習層次,對較差的學生耐心輔導,保護其學習積極性。
5.給學生提供勤動手多訓練的機會
信息技術是一門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工具課程。技能是最重要的,理論知識是技能的基礎,技能是理論知識的目的。隻掌握知識沒有技能,就如同紙上談兵。把所學深入到自身,必須親身實踐,動手操作。我們要把培養信息技術的基礎操作技能作為主要任務,而動手去實踐操作是達到這一目的的基本方法。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應提倡他們敢動手,勤動手。從最基本的指法到各種軟件的應用,隻要能堅持練習的話,速度和質量就會有很大的提高,學生可在不斷地練習和實踐中逐漸形成技能。動手還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這是學習過程中的巨大動力,這種動力將極大地推動學生掌握信息技術。
6.教師要進行適時評價
在教學中,可以適時對學生進行評價,不應該到了期末給學生一個總的評價結果,不分析原因,不考慮過程,隻是按這個學生本學期的大概表現給予一個定論,這不僅不利於教師掌握學生的發展情況,對學生來說也是極不公平的。我在每課或者每一單元的信息知識檢測中,如果有同學一次沒有完成相應的任務或者做得不好,就再給他一次或者兩次機會,最後以做得最好的一次為準。當學生在製作課堂要求的作品時,沒有做好,或老師給他打的成績他不滿意,此時老師就應該再給他一次機會,根據好的一次再確定該學生的成績,這樣就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例如學生作業主要指的是學生的作品,包括電腦小報、PowerPoint幻燈片製作、網頁製作、Flash動畫製作等,如果學生課堂上能完成,教師就應在課堂上及時對學生的作品進行指導評價,對發現的共性和個性問題,適時給學生進行講評和指點。在講評和指點的過程中,教師首先應對學生的思維和認識進行積極肯定,在此基礎上加以引導和點撥,讓學生感受到“我能行,但還需努力”,對優秀作品進行及時展示。值得注意的是,教師給學生打上的“等級”應該是鼓勵性的,對學生的“錯誤”應該是“寬容”的。總之,教師應該從幫助者的角度評價學生的作品,從鼓勵者的角度給予“評語”,讓學生覺得這既是鼓勵,更是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