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初中英語教學中非智力因素的培養(2 / 2)

1.教學目標多層次。

教學目標的製定要考慮各個水平的學生,為每個學生創造獲得成功的機會。目標過高,難以實現,會挫傷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目標過低,不利於能力的提高。特別是後進生,適當地降低學習目標能為他們創造多一些成功。盡管是低層次的成功,但仍能促使學生樂於配合教師攀登新的學習高峰,從而獲得更大成功。比如寫一篇英語作文,好的學生可要求寫100~120字,中等學生要求寫80~100字,而後進生則要求寫60~80字即可,其他方麵的要求也可適當放低,這樣各個層次的學生可能都有機會獲得成功。

很多學生可能對傳統的“今天你們應該學習……”非常惱火,那麼我們可以從一開始就鼓勵學生自己設定學習目標和他們想從課堂中獲得的學習結果。這樣學生就知道要做什麼,那麼學生不僅能很自覺地完成自己的任務,甚至能超額完成自己的任務,使他們產生滿足感,從而保持學習英語的動力和興趣。

2.引入競爭機製,創造更多成功機會。

一般說來,初中生都有較強的競爭意識。在英語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這種意識,引導學生參與競爭,以期獲得成功。課堂上,我們可以開展演講比賽、聽寫比賽、造句比賽、搶答比賽等。比賽的內容要多層次,盡量把相對容易的問題留給後進生。每節課都可以評選出若幹個“英語之星”,對優勝者給予表揚,這樣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特別是後進生也能獲得成功的機會,不斷的成功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建立自信心。

四、運用提問藝術

皮亞傑曾說:“所有智力方麵工作,都要依賴於興趣。”把興趣因素引入初中英語教學,無疑給教學改革帶來了勃勃生機,最成功的學習者是那些既有天賦,又有極大學習動力的人。對於學生來講,隻有他們感興趣的東西,才會使他們產生學習的欲望和動力。富有藝術的提問,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第斯多惠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提問激起的強烈興趣,使學生的求知欲旺盛。

例如我在教學“Under The Sea”這一內容時,設計了一係列問題,幫助學生理解這篇課文。我先問:“What can you find under the sea?”憑借已有的知識經驗,他們會馬上回答:“We can find beautiful coral reefs and fish.”我接著問:“Who is Jacques Cousteau,an inventer or an explorer?”學生胸有成竹地回答:“He is an explorer.”我再問:“As an explorer,what did he do under the sea?”學生開始有不同反應,紛紛舉手發表自己的見解。此時,學生的學習興趣最濃,為教師導入新知識做好了準備。在新課小結時,我又設計了問題:“What do you think we should do to protect lakes,rivers,seas and oceans?”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在整堂課中掀起一個小小的高潮。這一係列的提問,啟迪了學生的思維,開拓了他們的思路,發展了他們的智力。

總之,在搞好教學的同時,要注意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調動學生的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形成獨立獲取英語知識的本領,全麵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與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