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從《詩經》中,我們知道了眾口傳承的君子形象是溫潤如玉、堅硬如玉的,那是一種高尚的情操和雍容的氣度。“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從李清照的深情歌頌中,我們明白了中國人欣賞的是怎樣豪爽大氣的英雄:人生在世,就應該慷慨激昂,轟轟烈烈,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特別是風華正茂的青年,更要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不辱曆史賦予我們的莊嚴使命。“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從陸遊的《遊山西村》中,我們學到了隻要人們正視現實,麵對艱難險阻,不退縮,不畏懼,勇於開拓,發奮前進,就一定能取得成功;遇到困難,前途渺茫時,不喪氣,隻要堅持不懈,就一定會生出許多希望。“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直示腐朽沒落的舊事物,舊製度終究阻擋不住曆史前進的潮流,新生事物代表了社會前進的方向,充滿生機和活力;揭示了新陳代謝的自然規律,讚美新生事物強大的生命力;曆史潮流不可阻擋,新生事物不可戰勝。“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從盧梅坡的《雪梅》中,我們了解到人和事物一樣都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因此,要虛心學習,取長補短。“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指出:誠摯的友誼可以超越時空,縮短距離。“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蘇軾的《水調歌頭》讓我們認識到自古及今,人間天上都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人生中有無法克服的遺憾,希望各自珍重。
學習中國古代詩詞不但能夠提高我們的語言水平,而且能夠提高我們的語言鑒賞能力及綜合素質,這對我們以後的語言學習及翻譯工作都是大有裨益的。
哲學中說存在必有其合理性。我們的詩詞經典能夠傳承至今,曆經五千年而不衰亡,必然有它的優秀之所在。曾經輝煌一時的古巴比倫文化早已在風沙的肆虐下成了廢墟;燦爛的瑪雅文化也已被曆史所塵封;古埃及文化在尼羅河河水的泛濫和英國的殖民統治中失去了顏色。而唯有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越發的生機勃勃、充滿活力。因此,我們更應該努力學習先祖留給我們的豐富的精神文化遺產,認真習得母語經典的博大精深之處,通過學習漢語詩詞提高英語的水平,在比較的過程中更好地把握中文和英文。
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說,語言不過是思維的物質外殼。從這一點來說,無論是漢語還是外語,都隻是表達思想的方式,隻不過是不同的符號係統罷了。當一個人的外語水平到達一定程度之後,最重要的不是他如何表達,而是他要表達什麼,如果漢語水平低下,將直接導致英語中“無話可說”,這充分表明了漢語的修養對於外語學習的重要性。
三、結語
縱觀國內英語界的前輩,從翻譯名家楊憲益、錢鍾書,到活躍於教學前沿的學界泰鬥季羨林、許淵衝,哪一個不是中西合璧、學貫古今。他們成功的經驗給我們的啟示之一就是如何處理好中英文的關係。早在八十年代,語言大師許國璋就曾多次強調學習母語的重要性。他說:“大學外文係和中文係要打通,學外語的人一定要學好漢語。”“中國人治語言之學,終究要回到自己的語言文化中來。”漢語經典的學習和英語水平就像是人的兩條腿一樣,隻有一條腿邁出去了,另外一條腿才能邁得更遠。因此,在英語的學習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始終貫徹一個原則,那就是“古為今用”和“洋為中用”。
參考文獻:
[1]何其芳.畫夢錄[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
[2]劉勰.文心雕龍[M].北京:中華書局,2012.
[3]沈括.夢溪筆談[M].北京:中華書局,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