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例談如何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2 / 2)

例如在學習有餘數的除法計算時,教師可以創設情境,今天帶領同學們一起去動物園看小猴子,動物園裏有三隻小猴子,可是老師準備了7個桃子,怎樣把7個桃子都分給三個小猴子呢?學生會說每個小猴子分2個桃子,可是還剩一個桃子不能分給三個小猴子。教師進而引導學生列豎式計算7÷3的商和餘數。

四、提問要以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為準

教師設置的問題要以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為基準,如果教師不關注學生是否能夠理解問題,就一味地提問,不僅不能達到提問的目的,還可能由於問題難度太高,使學生逐漸失去數學學習的興趣。所以教師在設置問題之前,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掌握情況,以學生學過的知識為基礎,然後進行有針對性的提問,使學生能夠通過新舊知識的結合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深入,也更紮實。

例如在學習簡單的單位換算時,這節課主要講解的是長度單位之間的換算,學生學習了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等知識後,如果教師這時提問:同學們思考一下,1公裏等於多少米呢?學生沒有接觸過公裏這個問題,就不明白公裏與米之間的關係。教師提出這樣的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上解答,會使學生摸不著頭腦,也不利於提高數學學習效率。

五、問題在精不在多

有效的數學提問不是以問題的數量衡量的,而在於問題的精準,一些教師為了提問而提問,在課堂上拋給學生許多問題,沒有針對性,而且麵對大量的問題,小學生很難保持較高的興趣,容易產生厭煩心理。所以在實際的數學課堂提問中,教師要注重問題的質而不是量,保證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問題對學生學習數學都具有一定的意義,這樣提問的有效性才能得到保障。

有些教師在教學時向學生拋出許多問題,分不清問題的主次,使學生感到茫然,麵對如此多的問題無從下手。所以教師在提問時,要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問題,通過這些問題讓學生明白課程的內容,這樣不僅學生願意學,而且學習效率也會提高。

課堂提問對於學生學習具有重要的作用,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使學生更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並且取得顯著的學習效果。教師要正確對待課堂提問,把握問題的靈活性和有效性,使數學課堂充滿活力和激情。

參考文獻:

[1]張淑靜.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探索[J].魅力中國,2012(10).

[2]孔凡哲,李瑩.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提問[J].中國民族教育,2010(5).

[3]悅晶.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策略[J].教育科研論壇,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