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運用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感受意境美
在教學古詩時,教師要采用多種方式,多渠道地創設情境,引學生入“境”。具體方法很多。
1.介紹作者背景。每一首古詩的作者都有其特定的生活背景和個人閱曆,學生了解了這些以後,就能把握作者作詩時的特殊心情去讀詩,去想象。如教《遊子吟》時,由於學生的現實生活與當時環境相差甚遠,我對《孟母三遷》的故事作補充,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母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愛。值得一提的是,介紹背景隻是古詩教學的前奏或插曲,因此,教師教學時一定要抓住重點,言簡意賅,不為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而講得太多或麵麵俱到。
2.聯係現實生活。教師要善於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把現實生活中學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詩中,拉近距離,搭起入境橋梁。如袁枚的《所見》描繪的是騎牛高歌的牧童,忽然停歌靜立捕蟬的生活畫麵,明白如話,淺顯易懂。教師可以啟發學生聯想自己心情愉快時放聲高歌的情景和平時捕捉蜻蜓、蝴蝶等昆蟲時的體驗,使他們腦子裏呈現出詩中所描繪的畫麵,感受到詩中的畫麵美。
3.運用直觀形象。在古詩教學中往往由於條件的限製,不能實景實物進行觀賞,可以通過運用多媒體課件、圖片和音樂等輔助手段,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學生通過這樣的親身體驗,就容易理解詩意。
4.豐富情感想象。教學時指導學生想象詩中的情節、場麵。這樣既訓練了學生把語言、文字轉化為再現能力、想象能力,又幫助學生弄懂了詩意,感受古詩意境之美。
總之,小學語文詩歌教學就是要求我們充分利用小學生對詩歌學習的興趣和學生的記憶特點,合理運用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對詩歌的記憶效率,培養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我們可以讓學生學習古詩由被動變為主動,自學能力大大增強,學習興趣更加濃厚,同時把古詩學習當做一種樂趣和享受,從而真正使古詩教學發揮特有的魅力,讓古典文學的精華融於學生的血液中,芬芳在他們的生命中,讓他們的生命因古詩而靈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