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高考曆史對文言文解讀能力的考查(2 / 2)

A.《史記》關於黃帝的記錄準確可信

B.傳說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曆史真實

C.曆史文獻記錄應當與口頭傳說相印證

D.最完整的曆史文本記錄的曆史最真實

此題以白話文為主,中間穿插一兩句文言文,難度相對較低。

以上是高考曆史中文言文出現的幾種方式。不管以何種方式出題,考生都要具備一定的文言文解讀能力,否則就很難選出正確答案。

三、曆史教學應重視培養學生的文言文解讀能力

1.提高學生的學科整合能力

近年來高考曆史試題多以材料題為主,通過創設曆史情境考查學生解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這就對學生的閱讀和理解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文言史料題更是如此,它與語文學科結合緊密。學好語文學科的文言文基礎知識是解讀文言史料的前提。從曆年高考試題看,語文學科的文言文選段以人物傳記和名家散文居多,內容側重寫景、敘事、抒情;曆史學科的文言文史料多選自史籍文獻,內容“在記敘之外,還有許多議論性甚至公文體的文字,涉及的則多為古代政治、經濟、文化方麵的具體內容”,[2]這些內容對學生來說難度更大。隻有學好了語文學科的文言文知識,才能更好地解讀較難懂的文言史料,這體現了高考對學生學科整合能力的要求。

2.重視日常的文言文解讀訓練

文言文解讀能力的培養需要一個長期訓練、積累、提高的過程,與其考前利用短暫的時間突擊訓練,不如把工夫用在平時,使其滲透到日常教學中。教師可精心選擇一些經典的文言文材料,將其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培養學生解讀史料的能力。這樣日積月累,學生就會克服對文言文的恐懼和排斥心理,解讀文言文的能力自然有所提高。但是,文言史料浩如煙海,不可能一一窮盡,在曆史教學過程中要著重培養學生解讀史料的方法和能力,而不能大海撈針、急功近利。“教師應與學生一起充分研究史料,從不同的角度審視史料。教師應更多地注重過程與方法,注重開展研究性學習,注重在新情境中探究曆史,讓學生明確‘論從史出,史由證來’,在研習史料中引導學生辨析史料,尊重史料,運用史料”。[3]

總之,培養和提高學生解讀文言文的能力,既是拓寬學習視野、傳承傳統文化的需要,又是應對高考的現實需求。文言文理解能力的培養,“不僅僅是關乎高考的大問題,更關係到學生學習能力、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作為曆史老師必須給予一定的重視”。[4]

參考文獻:

[1]任虹燕.文言文材料對曆史高考公平性的影響探析.中學曆史教學研究,2013年01期.

[2]張慧君.對文言文閱讀能力的實際考驗—從高考文綜試卷中的史料解讀題說起.作文通訊(個性閱讀版),2010(01).

[3]王洪海.把握高考方向 提高史料教學有效性——2012年江蘇曆史高考啟示.中學教學參考·文綜版,2012(33).

[4]趙佰豔.學好文言文對高考曆史的重要意義.新課程學習(中),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