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歐共青團創建時期的周恩來
哲人之風
作者:餘瑋
一艘兩萬噸級的法國巨型郵船“波爾多斯”號起碇離港,長鳴汽笛,在迷離的晨霧中沿黃浦江順流而下,駛向大海。1920年11月7日,周恩來、李福景、郭隆真、張若名等人作為由華法教育會組織的第15批赴法勤工儉學學生就乘坐在這艘郵船上。在船頭下層、由貨艙所改的統艙中,光線昏暗,空氣汙濁,堆放著各種貨物,上下鋪位的簡易床上擠滿了這群躊躇滿誌的中國學生。
船開始駛進大海,周恩來手扶船欄站在甲板上,眺望著即將離去的祖國疆土,心潮起伏。海燕在頭頂飛舞,又掠過浪花向空中竄去,周恩來仰望著這些自由的水鳥,決心要學得改造中國的真理,在革命的風暴中翱翔。視線漸漸模糊了,周恩來挺直了身軀,默默向故土告別……
考察社會和組織學生運動
12月中旬,“波爾多斯”號到達法國南部的馬賽港,赴法勤工儉學學生受到了華法教育會學生部幹事的迎接。而周恩來因生病不得不在巴黎停留了半個來月後,按原計劃轉赴英國倫敦求學,並考察當地社會生活。
1921年1月5日,周恩來乘船渡過英吉利海峽來到倫敦。他和李福景住在羅素廣場附近,這是一所學生寄宿的房子。這期間,周恩來不顧倫敦的嚴寒和濃霧,頻繁深入工礦和碼頭,廣泛搜集各種資料,為天津《益世報》撰寫長篇通訊。在這些通訊中,他詳述了一戰後英國的失業狀況,評論英國的機構和議會民主。不久,兩人一起報考了曼徹斯特大學,周恩來還報考了愛丁堡大學。當時,愛丁堡大學雖已同意他免去入學考試,隻試英文,但考期在半年以後,而英國的生活費用頗高,申請官費的事又還沒有頭緒。於是,2月上旬,周恩來便由英國返回法國,進入巴黎郊區的阿利昂法語學校補習法文。
不同於一般旅歐勤工儉學的同學,周恩來除了在巴黎雷諾汽車廠短期做工外,主要靠稿費維持生活,從而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考察歐洲各國的社會綜合情況,考察工人運動和學生運動。到法國後,他還擠出時間多次給在天津達仁女子學校教書的鄧穎超寫信,信中多是討論新思想、政治動向,交流新知。
當時,由於經濟蕭條,失業風潮遍及整個法國,留法的勤工儉學學生陷入了求工不得、欲學不能、生活無靠的困境。無工可做的學生們聚集在巴黎華僑協社,每天靠華法教育會借貸的5法郎維持生活。因長期營養不良又無錢看病,不少留學生病死。雪上加霜的是,華法教育會又突然宣布同勤工儉學學生脫離經濟關係,對沒有找到工作的學生停發維持費。在這緊急關頭,蔡和森、向警予等人組織了400多名學生骨幹於2月28日向中國駐法公使館發起了一場爭取“生存權”和“求學權”的鬥爭。周恩來對事件的原委進行詳細調查了解後,為《益世報》撰寫了長篇通訊《留法勤工儉學生之大波瀾》。
這次事件後,幾支革命力量都深感有消除隔閡、團結起來的必要。趙世炎、李立三等發起成立勤工儉學會,填表參加的有七八十人,其中包括王若飛、陳延年、陳喬年等。接著,趙世炎致信並麵見蔡和森、李維漢進行商談,一致表示:今後要共同研究問題,共同革命。不久,趙世炎又給蔡和森去信,主張成立一個包括留法學生和華工中優秀分子的共產主義組織。蔡和森回信表示同意,並且主張采用“少年共產黨”的名稱。
正當中國共產主義組織積極醞釀之時,6月初,北洋軍閥政府派專使到巴黎,秘密與法國政府商談借款和購買軍火事宜。由於法國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事情在當月16日的巴黎各大報紙上報道出來。周恩來看到消息後,義憤填膺,立即和趙世炎、蔡和森等聯絡旅法華人各團體負責人共商對策。30日,他與趙世炎、李立三等300多人在巴黎哲人廳召集拒款大會,宣讀旅法各地華人團體的來函來電,通過宣言書號召國內同胞和各國華僑“聯名一致以反對非意之借款”,並請法人“讚助”。當日,周恩來還撰寫了通訊《旅法華人拒絕借款之運動》,指出這次借款“是直一分髒之借款也。而擔保品之重,又關係全國命脈。嗚呼國人,尚在睡夢中耶?”“若是之借款,而欲吾國民之承認,吾國民苟非禁死斷無予以‘可’字者”。
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下,中法之間被迫暫時中止了對借款問題的討論。然而到7月25日,《巴黎時報》又透露消息稱中法借款合同已經秘密商妥草簽,旅法華人頓時群情激憤,於25日和29日兩次集會,發表宣言通告,呼籲國人速起鬥爭,堅決反對這一賣國借款。30日,周恩來再次提筆,撰寫《中法大借款竟實行簽字矣》一文,詳細報道旅法華人的鬥爭情況,揭露北洋軍閥政府暗中勾結法國政府、出賣民族利益的行徑。不僅如此,8月13日,他還和趙世炎等領導旅法華人各團體在巴黎哲人廳舉行了第二次拒款大會,要求駐法公使陳籙當眾說明借款真相。陳籙本人不敢到會,代其參會的秘書長王曾思態度蠻橫,遭到憤怒學生的痛毆,被迫代表陳籙簽署了反對中法借款的聲明。法國政府害怕事情鬧大,隻得宣布暫緩借款。延續兩個多月的拒款鬥爭,至此宣告勝利結束。
雖然鬥爭取得了勝利,但因對拒款事件不滿,駐法使館宣告停止向勤工儉學學生發放生活維持費,華法教育會創辦的裏昂中法大學也尋找借口不接受留法勤工儉學學生入校學習。對此,學生們感到求生和求學都看不到希望,被逼上了絕路,因此必須行動起來。9月17至19日,留法勤工儉學學生聯合會連日召開會議,討論對策,最後一致決定爭回裏昂中法大學。在討論過程中,周恩來特別提出,對方逼我們陷入絕境,鬥爭是複雜的,要講究策略,要做兩手準備。他建議留下部分骨幹負責後方工作和以後的鬥爭。
21日清晨,趙世炎、蔡和森、李立三等100餘人組成的“先發隊”,分別從巴黎、克魯鄒、蒙達尼等地到達裏昂,衝進中法大學。但由於學校早有防備,將所有教室和宿舍的門都上了鎖,無法進入。“先發隊”的學生們隻好在校內的草地上休息,並推選趙世炎為總代表同校方進行交涉。校方不僅拒絕與之交涉,而且要求裏昂市長以“逮捕匪類”的名義派警察前來鎮壓。第二天,當地政府派出大隊武裝警察,包圍和拘捕了全部“先發隊”的學生,押送他們到一座法國兵營囚禁。周恩來等人得知消息後,和聶榮臻、王若飛、徐特立四處奔走,開展營救活動,但未能奏效。10月13日,法國當局又派出200多名武裝警察,將這批學生押送到馬賽。中法兩國政府相互勾結,決意驅逐被捕學生,強令他們登船回國。其中,趙世炎在別人的幫助下逃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