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遵循道德的前提下追求財富
坐看雲起
作者:濟群
真正有價值的,是把生活變成修行,帶著利他的心做事,並在做事過程中不斷學習,使生命每天都成長,智慧和慈悲每天都增加。反之,雖然地位高、財富多,但心態不好,煩惱壓力就會越來越大。
財富隻是人生幸福的輔助
佛教認為物質財富有兩麵性,可能是毒蛇,也可能是淨財。如果來源不當,以非法手段掙錢,或是揮霍無度,養成不良習慣,就是毒蛇;如果來源正當,合理使用,不但可以改善生活,過好日子,還能造福社會,就是淨財。我們要看到財富的兩麵性,避免讓自己成為財富的犧牲品。
在相當時期內,人們把擁有物質財富等同於幸福。但富起來以後,反而比以前不容易幸福了,煩惱多、壓力大,這說明物質財富和幸福有一定關係,但不是絕對因素。有多少錢才能過得幸福,沒有一定標準。
人是由物質和精神兩部分組成,物質包括物質財富和身體健康,是幸福的輔助條件,而精神才是人生幸福的根本因素。幸福是一種滿足感,欲望少、要求不高就容易產生幸福感。而在攀比和競爭下,人們的欲望越來越多,使生存和幸福成本不斷提高,活得很累。其次,心態也是決定幸福的重要因素。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決定了世界對我們的影響,所以樂觀者容易幸福,悲觀者不容易幸福。學習佛法智慧,能正向積極地看問題。有了良好心態,隨時隨地都容易開心。所以說,財富隻是人生幸福的輔助因素,心態才是根本因素。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把利益和道德相對立,使人們對道德產生恐懼感。佛教認為,追求利益與道德並不對立,前提是要以正當手段。學佛有兩種利益,現前利益是因為與人為善,容易得到社會認可,成功幾率更高;究竟利益是通過佛法智慧,徹底解決人生的迷惑煩惱,這比任何物質利益都更寶貴。
在追求利益方麵,一是要用正當手段,二是不要貪著利益。以無所得的智慧去努力,在承擔社會責任、幫助他人的同時,擁有超然的心態。佛教認為,利益與道德是可以一致的,之所以對立,是因為缺乏做人的教育,使人們忽視精神追求,無視道德價值,才會不擇手段地拜金,最終把心做壞了,既得不到社會認可,事業也難以做大。因此,我們要在遵循道德的前提下追求財富。
我們為什麼要賺錢、做事業?如果帶著要出人頭地、高人一等的心態,就是在追求自我的重要感、優越感和主宰欲,不但辛苦,而且虛幻,既不能提升自身品質,也不能利益社會大眾。真正有價值的,是把生活變成修行,帶著利他的心做事,並在做事過程中不斷學習,使生命每天都成長,智慧和慈悲每天都增加。反之,雖然地位高、財富多,但心態不好,煩惱壓力就會越來越大。
所以首先應該相信因果規律。佛教認為命運發展是由自身行為決定,而觀念是行為的指導。通過學習佛法,建立正確觀念,就能擁有良好的心態和生命品質。其次是廣結善緣。帶著利他心,處處為他人著想,不但能得到社會的尊重和認可,自身心態也會越來越健康。第三是培植福田。對父母、師長知恩報恩,為恩田;恭敬宗教師及有德者,為敬田;幫助有需要的人,為悲田。在內心播種慈悲、智慧、善良,使生命充滿正能量。最後是生財有道,學習生存技能,並在法律和道德允許的範圍內如法求財。
拈花微笑花非花
關於禪宗的起源,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典故,那就是“拈花微笑”。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記載,娑婆世界主大梵王方廣以三千大千世界成就之根、妙法蓮金光明大婆羅華供佛,佛陀“受此蓮華,無說無言,但拈蓮華入大會中八萬四千人天,時大眾皆止默然。於時,長老摩訶迦葉見佛拈華示眾佛事,即今廓然,破顏微笑。佛即告言:是也,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總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義諦,今方付囑摩訶迦葉”。
在這段充滿詩意的記載中,標明了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教化風格,和“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修行方式。這是在經教之外開辟的一條修學捷徑,不同於教下“從聞思修入三摩地”的常規次第。在禪宗教育中,著名的“德山棒、臨濟喝、雲門餅、趙州茶”,看似匪夷所思,背後卻大有深意。其目的,就是幫助學人直接體認覺性,體認心的本來麵目。
前麵說過,禪宗修行是立足於真心,但我們現有的生命則處於迷惑係統。所以,我們的世界是二元對立的,有能有所。用哲學的話說,就是有主觀和客觀。我們為什麼會陷入能所對立的狀態?就是因為對能所的執著和認定。我們執著這個能為我,執著這個所為法。在能上生起我執,在所上生起法執。
我們會有很多念頭,生起一個念頭,就是能。而每個念頭都伴隨著相關影像,就是所。比如貪著,貪的本身是能,貪的不同對象為所,如事業、地位、感情等。再如我慢,我慢本身是能,而你的能力、身份是讓你生起我慢的所。我們整個的世界,都被這些念頭和影像所主宰。想想看,在我們心頭徘徊不去的,哪一樣不是念頭,不是影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