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確認魔方
運營
作者:黨紅
美國注冊欺詐檢查師協會(ACFE)2012年度報告顯示,虛假財務報告在職務欺詐案例中的占比雖然最低,約為8%,但其所致損失的中位數卻達$100萬,遠高於濫用資產和腐敗所帶來的損失。追溯那些臭名昭著的個案就會發現絕大多數虛假財務報告都涉及不正確的收入確認。用四年時間實現收入從100億美元到1000億美元增長的安然,將當期費用資本化處理從而大幅低估費用虛增利潤的世界通信,其收入確認騙局帶給市場的除噩夢外,還有警醒。
回歸更一般意義上的思維路徑,當利潤指標、盈利預期達到與否更多地成為股票價格漲跌和高管業績考核的推手時,可以推知不正確的收入確認可能更多地體現為虛增收入。當然也有虛減收入的情形,比如微軟就曾經通過建立準備賬戶減少淨收入。不過從“持續經營”的時間觀來看,本期收入虛減往往是以後期間的收入虛增。企業遊移於不同時間點上的收入虛增,取決於其背後的不同動機,這個我們稍後再說。當人們對企業報告的收入和費用疑慮重重時,不禁寄望於現金流可能更實在一些,其實現金流一樣可以做文章。通常的收入費用是權責發生製下的收入和費用,現金收入和現金支出是現收現付製下的收入和費用,在此意義上現金流造假也是收入確認問題,一樣存在操縱問題。
說到此處,收入確認的籠子似乎有些過於龐大,透視收入確認舞弊的鏡頭似乎有些多棱,因此需要聚焦、分拆、再聚合,具體探析魔方旋轉的秘密。
在複式記賬的背景幕布下,在配比原則的燈光映照下,將鏡頭對準當期就會發現,企業高估收入/資產或低估費用/負債可以達到虛增本期利潤的效果,低估收入/資產或高估費用/負債可以達到虛減本期利潤的效果。更具體的手法可以描述為:(1)提前確認收入(往往意味著資產的提前確認);(2)虛構收入(往往同時表現為虛增資產);(3)利用非持續性業務誇大收入;(4)將當期費用推遲至以後期間確認(可能表現為費用的資本化或負債低估);(5)將當期收入推遲至以後期間確認(往往意味著負債高估或資產低估);(6)將未來費用提前至當期確認(可能體現為不當注銷資產或計提預計負債)。
從時間維度上來看,上述六種手法可以歸為兩大類:“做大當期收入”——包括(1)、(2)、(3)、(4),其中前三種直接針對收入,(4)則針對與收入配比的費用;“做大未來收入”——包括(5)和(6),其中(5)直接針對收入,(6)針對與收入配比的費用。
從造假方式來看,無論是針對收入和費用,還是本期和以後期間,造假都包括明目張膽的無中生有和謹慎隱蔽的數字遊戲。當年銀廣夏的虛構客戶就屬於典型的明目張膽無中生有。相較而言,由於會計天生存在估計,會計準則本身包含主觀判斷的“灰色”地帶,謹慎的數字遊戲不僅隱蔽性強,而且也較難被審計師駁倒。
企業到底是做大當期收入還是做大未來收入?是采取明目張膽還是謹慎隱蔽?這個選擇恐怕還需歸因到“舞弊三角”理論,即舞弊的發生往往需要具備動機/壓力、機會、借口/合理化解釋三個條件。動機方麵,為了實現上市、滿足投資者預期從而維持或提高股價、獲得激勵、完成預算等目標,企業多會做大當前收入;出於維持盈利穩定、當期少交所得稅、當期多記損失以便未來輕裝上陣等考慮,企業多會做大未來收入。機會方麵,如果實施舞弊的機會很容易獲得,如寬鬆的市場監管和混亂的內部控製,則企業更可能采取明目張膽的方式進行造假。借口/合理化解釋涉及組織文化、個體心理和商業環境,比如公司高層對舞弊的獎賞、財務人員的無條件服從和忠誠、企業可以通過暫時舞弊渡過難關的想法、認為收入調節不算什麼大事別人也會如此的理念。借口不一定非有不可,但是有了借口,收入確認舞弊可以變得心安理得,理所當然。
收入確認魔方之麵麵觀,如上圖所示。本期聊為引子,後麵陸續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