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戰略成本優勢
編者的話
2012年底,由全球管理大師、美國哈佛商學院天才教授邁克爾·波特創建的著名谘詢公司摩立特集團破產,旗下業務出售給以財務見長的德勤谘詢。此時距離波特出版名動天下的《競爭優勢》(競爭三部曲中的首部)剛剛過去27年。
劍未動,舟已遠。
全球經濟結構早已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中國的異軍突起極大程度地改寫了全球商業規則。在屈指可數的蘋果、三星等創新明星的耀眼光環下,曾經被視為行業災難的成本領先戰略,仍然具有不可撼動的基石地位。隻不過在當前的經濟語境中,我們該把它稱為戰略成本優勢,其定義不妨可以這麼理解:在於在同等邊際資源投入下,擁有戰略成本優勢的企業其邊際效益產出更高。
比如,在最新公布的經濟快報中,格力電器2012年度實現營業總收入1000.84億元,同比增長19.84%;淨利潤73.78億元,同比增長40.88%,成為中國首家依靠單一品類產品實現千億元的家電企業。在解讀這份快報的時候,諸多財經評論家將目光聚焦在格力的創新能力上,畢竟格力目前已擁有技術專利8000多項,其中發明專利2000多項,僅2012年申請專利2400多項,平均每天7項專利問世。但這裏麵更值得注意的是,格力去年淨利潤的增速明顯快於營業收入的增長,這就是擁有戰略成本優勢的最好說明。
而從國家競爭戰略而言,除了釋放巨大價值空間的製度優勢之外,龐大而持久的人口紅利也是構成中國經濟能在短短30多年便躋身全球G2的戰略成本優勢。隻不過,當前的人口紅利正麵臨著全新的挑戰。從不利的一方麵來講,按照最新的人口普查數字,15~59歲的勞動人口,2010年已經是頂點了,35歲以下的人口2003年和2004年已經開始減少,這是一個標誌性的不可逆的轉折。而另一方麵,國內人口紅利從質量上的上升空間更為巨大,而且後勁綿長。
重造質量上的人口紅利,途徑隻有一條——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有研究表明,當追趕國人均GDP達到先行國80%的水平時,人均受教育年限已經率先接近先行國。這說明勞動力素質的提高要先於整個經濟的結構轉型。當然提高勞動力素質,不僅是國民教育係列的學曆教育,更為重要的是高等職業教育和崗位培訓。要讓最優秀的國民樂於從事教育行業,最優秀的公司樂於投入資源加強對員工的培訓,要讓最普通的勞動者能夠通過各種非學曆教育強力提升自身的素質和技能,要讓國民的閱讀率和藝術欣賞水平能有更明顯的改善……這些都需要國家對普惠型的教育領域(比如鄉村教師在崗培訓和民工夜校等)乃至公益性的文化產業能有更全麵更係統的投入戰略(特別是稅收政策以及補貼力度)。
重塑戰略成本優勢,此其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