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開放階段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貫徹改革、開放的方針,畜牧業方麵的國際科學技術交流活動日趨活躍,每年接待的專業團(組)在20個左右,來訪的專家百人以上;每年派出的專業團組不下十個,出訪者近百人(不包括地方)。通過考察、學習和信息交流,促進了中國草原建設、機械化養雞、乳品加工、畜禽品種改良及其他先進技術的引進,對外資的利用等也起了積極作用。
一、考察和互訪
中國和澳大利亞。一九七八年,農林部組成以吉林省革命委員會副主任色音巴雅爾為團長、畜牧局副局長李易方為副團長的中國畜牧業代表團到澳大利亞進行以草原、畜牧業為重點的專業考察。一九七九年,農林部組成以中共青海省委書記譚啟龍為團長的中國農牧業代表團到澳大利亞、新西蘭訪問,增進兩國政府和人民之間的友誼。
中國和美國。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受美國農業服務基金會的邀請,鄭丕留研究員赴美國講學。一九八三年,應美國農業部的邀請,派出以鄭丕留為首的代表團到美國考察豬的育種,並在美國農業部和康乃爾大學作了有關“中國豬品種”的報告。一九八六年十月十四日,何康部長受美國農業服務基金會主席恩斯明格博士的委托,將刻有“美國農業服務基金會永久榮譽會員”的獎牌授予鄭丕留研究員,表彰他對科技事業作出的貢獻。一九七九年六月三十日到七月三十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獸醫學家程紹迥率領中國家畜衛生考察組訪問美國。一九八三年,程紹迥榮獲美國約翰斯·霍布金斯學者學會榮譽證書和獎章。
中國和日本。一九七九年,應日本“日中農業交流協會”邀請,派出以農業部畜牧總局陳淩風副局長為團長的中國家畜衛生代表團到日本進行友好訪問。一九八二年到一九八四年,先後組派中國奶牛考察團、獸醫代表團、進出口檢疫考察團和SPF(無特定病原)豬試驗設備考察團等到日本訪問。
中國和荷蘭、丹麥。一九七九年,應荷蘭農漁部和丹麥農業部的邀請,組成中國畜牧業代表團到荷蘭和丹麥訪問參觀。一九八○年,以荷蘭農漁部畜牧實驗總站站長赫斯曼為首的畜牧代表團訪問中國。一九八二年,中國又先後派出奶牛考察團、牧草與草原考察團、家禽考察團訪問荷蘭。應荷蘭農業部和鹿特丹市政府的邀請,一九八四年六月十七日,派出以上海市農場局局長王相道為團長的奶牛考察團,對荷蘭奶牛育種、牛奶收集、貯藏和奶製品加工進行考察。同時,參觀訪問了荷蘭皇家奶牛聯合會、荷蘭奶牛企業聯合會、種公牛站和奶製品研究中心和加工廠等。
中國和法國。一九七九年二月,應法國羅納·布郎克公司和瑞士霍夫曼·拉·羅氏公司的邀請,由農業部、商業部、化工部組成以農業部畜牧總局副局長賀仁為團長、祁平為副團長的中國動物飼料考察團赴法國考察。一九七九年三月,農業部組成馬聞天等人參加的中國獸醫生物藥品考察組,赴法國考察生物藥品製造和微載體細胞懸浮培養、無特定病原動物的培育和繁殖。一九八四年,以農牧漁業部何康部長為團長、天津市副市長吳振為副團長的農業代表團赴法國進行訪問和考察,與法國農業部長簽署了會談紀要,促進了雙邊農牧業合作與交流。繼法國成立法中畜牧協會之後,中國於一九八四年八月相應成立中法畜牧協會,由李易方擔任會長,闞開芳先後任聯絡員和秘書長。一九八九年五月陳耀春接任會長。一九八六年,法國政府授予獸醫學家馬聞天“農業騎士勳章”。一九八八年,授予中法畜牧協會會長李易方“農業官員勳章”,授予北京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長王憲“農業騎士勳章”。一九八九年授予陳耀春會長“農業官員勳章”。
中國和加拿大。一九八○年七月,農業部組成以畜牧總局副局長李易方為團長的考察團一行5人,赴加拿大,對西部幹旱草原的建設和利用及牧草種籽工作進行專題考察。以後又先後派出養蜂和草原考察組、牧場管理考察組、牧草栽培和奶牛飼養考察團和動物檢疫代表團訪問加拿大。
中國和羅馬尼亞。一九八一年七月,羅馬尼亞蜂業專家代表團一行4人到中國考察養蜂業。同年十月,由農業部畜牧總局和湖北省農業局組成以於保誠為組長、邱雋斌為副組長的中國蜂產品加工和銷售考察組赴羅馬尼亞,考察養蜂和蜂產品加工業。
中國和聯邦德國。一九八一年,洛曼公司養雞團訪問中國,中國也派出以農林部畜牧總局局長祁果為團長的中國畜牧考察團到聯邦德國考察。一九八二年後,中國先後派“獸醫專家組”、“肉類加工考察組”、“奶牛育種與牛場設備考察組”、“肉雞飼養考察組”等到聯邦德國考察。
中國和瑞士。一九八一年八月,瑞士獸醫學博士戈勞爾頓先生,應農業部的邀請來中國進修考察獸醫針灸技術,在北京、蘭州、武漢、南昌等地進行技術交流。
中國和意大利。一九八二年,農牧漁業部組成畜牧業考察組到意大利考察。同年又派出奶山羊考察團和養蜂考察團對意大利進行訪問。一九八三到一九八四年,中國農業科學院養蜂研究所和有關部門,兩次派人到意大利進修養蜂。
中國和泰國。一九八三年一月二十一日到二月五日,中國組成以中國牧工商聯合總公司總經理李易方為團長的畜牧業綜合考察團,赴泰國考察。在泰期間,參觀了該公司養雞、養豬一體化經營的各有關單位和“契約戶”等,參加了30多次專業座談會,就正大公司贈送中國的5000隻艾伯阿克斯雛雞和4噸飼料簽訂了接收協議書。
中國和匈牙利。一九八四年,以農牧漁業部何康部長為團長、天津市副市長吳振為副團長的農業代表團一行8人,赴匈牙利進行訪問和考察,與匈牙利農業食品工業部長簽署了會談紀要。
中國和芬蘭。一九八四年八月,芬蘭依萊克斯特公司來中國介紹生產鮮奶用電加熱超高溫滅菌設備。一九八五年四月,該公司3位專家到蘭州、上海、南京、北京進行項目考察。同年七月,農牧漁業部派出以蔣士林為團長的奶業代表團到芬蘭進行考察。一九八六年一月,芬蘭外交部國際開發署派奧斯姆·胡莫寧等來中國對奶類項目進行評估。一九八六年派出以楊稼為團長的中國奶業考察組赴芬蘭考察;從芬蘭購買的奶酪生產設備在北京市東直門乳品廠投產。同年九月,芬蘭外交部國際開發署委托瓦柳公司為中國舉辦了15人的奶業培訓班。一九八八年四月,芬蘭外交部國際開發署派2名專家對天津中芬奶業培訓開發中心進行評估。五月,芬蘭動物育種協會和依萊克斯特公司派專家在北京、哈爾濱、內蒙古等地講學。一九八九年五月在北京,芬蘭外交部國際開發署與中國對外經濟貿易部國際司就芬蘭援助天津奶業培訓開發中心項目簽訂協議。
中國和印度。一九八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到一九八六年一月十八日,農牧漁業部派出以李易方為團長的中國奶類發展項目考察團一行9人,對印度的奶業進行考察。借鑒印度利用國際援助,通過一體化經營和合作社組織,大量開展水牛和改良黃牛擠奶,發展現代化奶業的經驗。
另外,中國從一九八○年以來,在針灸針麻方麵先後接待了瑞士、瑞典、丹麥、伊拉克、泰國、美國、法國、聯邦德國等10多個國家的獸醫專家、學者來中國考察和學習獸醫針灸技術,使這一技術在世界各地廣為傳播。
二、學術和技術交流
(一)參加國際會議。
在八十年代,國際性的多次學術討論會,中國都派人出席參加交流。主要有:一九八一年三月,在北京召開的聯合國大學分享傳統技術會;一九八二年,在西班牙召開的第二屆遺傳學應用於畜牧生產會;一九八三年,在美國召開的世界山羊會議、在日本召開的國際肉牛生產學術討論會、在羅馬召開的家畜遺傳資源保存會、在中國哈爾濱市召開的國際馬傳貧學術討論會;一九八四年,在澳大利亞召開的第二屆國際獸醫教育會;一九八七年,在巴西召開的國際養豬研討會、在芬蘭召開的世界畜牧大會,以上會議都派出專家參加。鄭丕留研究員在家畜遺傳資源保存會上作了《關於中國的家畜遺傳資源及建立資源庫的可能性》的報告;並被聘任為專家小組組員,任期六年。在馬傳貧學術討論會上,出席的中、美,日、法馬傳貧專家41人,中國專家在會上宣讀了8篇論文,其中關於馬傳貧疫苗的研製和應用,受到了高度的讚揚。
(二)學術交流與技術傳授。
針灸麻醉。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至一九八○年一月十五日,應美國農業基金會主席、畜牧學會恩斯明格博士的邀請,農業部畜牧總局派彭宏澤副教授和陳慈麟到美國進行“針麻”表演,通過對一頭奶牛、一隻綿羊在針麻下進行剖腹探查手術及一匹馬的針麻測痛示範,動物安靜、清醒地耐受手術,博得臨場觀看的各國專家們的好評。一九八四年,中國派出專家到斯裏蘭卡舉辦獸醫針灸針麻培訓班,建立獸醫針灸治療室,受到斯裏蘭卡政府和專家的高度評價。
家禽病學。美國密執安州立大學禽病係張先光教授,自一九七九年以來,應邀11次來中國傳授新技術和講學,為中國培訓了多名專業人才,並且無償提供幾十種病毒及標準抗原血清。張先光教授在中國發展白羽火雞方麵,既是倡導者,又是引進者,農牧漁業部何康部長於一九八六年十月三十一日,向張先光教授頒發《農牧漁業部國際科技合作獎》。
動物病毒分子生物學。一九八○年,美國密執安州立大學微生物學教授劉傑垣博士應邀在中國舉辦的講習班上,講授動物分子免疫學和病毒分子學等。參加學習的有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學員近70名。
實驗動物。美籍華裔科學家徐兆光教授從一九八○到一九八五年,應農牧漁業部的邀請,先後7次來華,舉辦了4期實驗動物學科講習班;接受20多名中國學者去美進修。在他的幫助和指導下,使實驗動物這一學科在中國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北京農業大學於一九八三年成立了第一個實驗動物專業,一九八五年開始招生15人,並培養出第一個碩士研究生,一九八六年畢業。在徐教授和國內教師的指導下,研究鼠仙台病毒的單克隆抗體技術獲得成功。一九八三年,接受世界銀行貸款250萬美元,在哈爾濱建立包括豬、牛、羊、禽、鼠、兔的繁殖和育種實驗動物中心。徐兆光教授還推薦了美國6位有不同專長的權威科學家來華講學,如美國衛生署動物中心主任惠克尼介紹實驗動物育種,賓州大學獸醫學院院長馬歇爾介紹白肌病的研究,加州大學劉定良介紹實驗動物病理學;其他教授分別講授了遺傳工程、分子生物學在獸醫科學中的應用,等等。除專題報告外,還舉辦3期講習班共九十五天,參加培訓的有120人,中、外專家合作編寫講義約150萬字。
基因工程技術。一九八二年,北京農業大學邀請聯邦德國汪大健教授來中國傳授基因工程應用技術,在有關單位的共同努力下,開展豬生長激素的提取與應用的研究,收到良好的效果。汪教授還無償為北京農業大學裝備價值約10萬美元的生物技術試驗室儀器設備,並培養了一批中青年技術骨幹,填補了國內在這方麵的空白。
單克隆抗體實驗技術。一九八四年,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微生物學專家澳籍華裔詹耀曾教授應邀來中國,幫助華中農學院畜牧獸醫係籌建單克隆抗體實驗技術實驗室,並為該項技術培訓人才。單克隆抗體技術是七十年代發展的一項免疫學和細胞學新技術,它具有高度的特異性穩定性,對獸醫以及生物學領域具有重要意義。
技術培訓。一九八八年五月至六月,受世界糧農組織委托,江蘇家禽研究所與江蘇農學院在揚州為孟加拉國培訓9名農業部及地方官員,受到好評。一九八九年又舉辦家禽、豬的人工授精、牛胚胎繁殖培訓班。
一九八○年以來,通過各種渠道,邀請來中國進行講學或技術交流的還有:美籍華裔學者黃樹威(牛胚胎低溫保存)、楊香平(畜牧食品加工)、吳思孝(生殖生理)、汪正中(獸醫生化)、鍾順昌(菌種保存)、時家興(利用雞糞生產沼氣)、胡樹先(免疫遺傳)、朱曉屏(獸醫)、曹用(獸醫)、孫乃棉(家畜代謝生理)等。此外,邀請來中國進行技術交流的還有:法國專家那吉,美國專家威爾克、胡樹三、普蘭奧拉,西德專家曼克,日本專家濱田浦一、高鬆太人、福田養右、山下忠幸、山淺村山、田上金治、沒樂伯子、山田純正、莊寶中山狼,泰國專家馬尼婉,新西蘭專家休斯俄洛吉,澳大利亞專家莊祖令,加拿大專家李文峰等。他們的介紹,深受同行的歡迎。
(三)合作研究。
從一九八○到一九八五年,中國派出近百人,利用國外先進技術、設備進行合作研究。同時,邀請國外專家來中國進行研究,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成果。
一九八二年,中國先後派出牛人工授精、家禽育種、豬喘氣病免疫、電子計算機應用、胚胎移植、家畜營養、牛病毒病檢驗等方麵的專家和實習生到聯邦德國學習和合作研究。同年,邀請美國徐錫藩、李書穎教授和國內學者合作進行牛日本血吸蟲病的免疫研究取得新的進展。在兩位教授的指導下,使用疫苗比不免疫的減蟲率達60%以上,在野外強感染下,得到了免疫效果,使這一重點課題達到了新的水平。美國康乃爾大學家禽營養係主任寇姆斯和斯蒂芬妮多次來中國,合作進行家禽微量元素(缺碘、銅、鋅)的研究,查明3個缺碘地帶對人、畜健康的影響,提出了科學補碘的方法。在銅、鋅的研究中也取得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