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幼兒對損人行為的道德判斷及有關情緒預期的初步研究(1 / 2)

中日中小學生誌向水平的比較研究

誌向是個性中的一個動力因素,是主體選擇與未來職業活動有關的目標和力圖達到這種抱負的意向。誌向指向未來,對學習積極性的發揮和個性發展有著推動作用。在當今“科教興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形勢下,正確引導學生確立適應時代發展的誌向,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神聖職責。為此,我們在調查問卷中設計了“你將來會成為怎樣的一個人”、“初中畢業後的打算”、“學校畢業後想幹什麼工作”等問題,在中國南京市、無錫市和日本田川市進行了問卷調查。藉此探討中日兩國中小學生的誌向水平的同異,以期對中國學校教育改革提供參考資料。

被試為小學五年級和初中二年級學生,分別來自中國南京市兩所學校(中小學各一所)、無錫市兩所學校(中小學各一所)和錫山市華莊鎮的四所學校(中小學各兩所),以及日本的田川伊田小學校、田川小學校和伊田中學校、中央中學校。

問卷通過各學校向學生分發和回收。回收率為982%,有效問卷中方796份,其中中學生答卷436份,占548%;小學生答卷360份,占452%。日方287份,其中中學生答卷155份,占54%;小學生答卷132份,占46%。以下是筆者對這次調查的比較研究結果。

1中國學生對“幸福的家庭”、“好父母”角色的向往比日本學生分別高出10—20個百分點。究其原因,一方麵與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家庭倫理的影響有關,另一方麵與絕大多數中國被試為獨生子女,在家受到父母的寵愛有關。

290%以上的中國學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事業上成功的人”、“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深受大家歡迎的人”;日本學生中認為會成為“事業上成功的人”的隻占60.7%,有53.6%的學生認為會成為“深受大家歡迎的人”,隻有三分之一的人認為會成為“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這說明中國教育主要以“社會為本位”,日本教育卻更多受多元價值觀的影響。同時也說明中國學生的價值取向主體上是符合當今中國社會要求的。

3中國學生中60%的人相信自己會成為“有錢的人”,近半數的人相信自己會成為“有名的人”。這說明市場經濟的發展對學生的影響是很明顯的。中國在校中小學生的這種價值取向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人的價值要求並無二致,倒是為我們教育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義利觀”,正確對待“成才”與“成名”的關係埋下了伏筆。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日本孩子當中70%以上的人認為自己不會成為有錢人和名人。

4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在被試中有518%的中國學生認為自己不可能成為名人;而日本學生持此種觀點的人高達77%。367%的中國學生和70.4%的日本學生認為自己不會成為有錢人。約十分之一的中國兒童認為自己不可能受大家歡迎,令人吃驚的是約有接近一半的日本孩子也持這種看法。84%的中國孩子對成為“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不抱希望,而持相同觀點的日本孩子竟高達65.8%。77%的中國學生對“事業成功”沒有信心,約40%的日本孩子對“事業成功”沒有信心。有77%的中國兒童對“家庭幸福”、作“好父母”沒有什麼指望,而對這兩項指標喪失信心的日本孩子達418%。

總之,中國學生的態度積極程度遠比日本學生高。反之,日本學生的態度消極程度大大高於中國學生。

初中畢業後的打算

其中861%的中國孩子願意繼續升入高一級學校深造,隻有11%的中國孩子願意馬上工作。同一問題,851%的日本孩子願意繼續升入高一級學校繼續深造;24%的日本孩子願意馬上工作。

升學原因

其中回答“為社會作貢獻”的中國孩子占62.5%,日本孩子隻占14.8%。回答“想找個好工作”的中國孩子占52.6%,日本孩子占66.4%。回答“想成為了不起的人”的中國孩子占27.7%,日本孩子占11.1%。回答“父母讓我升學”的中國孩子占21.3%,日本孩子占20.1%,反映了中日兩國家長對孩子成材的關注程度相同。

問題在於,在685名想升學的中國孩子當中,回答“喜歡學習”的人僅占總數的155%,而日本孩子的回答更加令人吃驚:244名想升學的日本學生當中隻有16%的人是因為喜歡學習而升學!反映出日本學生比中國學生嚴重的厭學傾向。回答“將來掙大錢”的中國孩子占69%,日本孩子占10.7%,折射出社會多元價值觀對學生的影響。

這組數據生動準確地反映出兩國中小學生對繼續升學的動機和態度,總體來看,中國學生的選擇更傾向於“為社會作貢獻”,其次是“找個好工作”,而日本學生則是以“找個好工作”為主要原因,體現出中國教育注重“社會本位”,日本教育注重“個人本位”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