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幾個問題
新時期的中小學德育工作,主要麵臨三個宏觀形勢:一是國際形勢由兩極向多極格局的轉化,局勢有所緩和,但世界並不安寧。二是國內由計劃經濟體製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轉變,引發了一係列的社會變革。三是基礎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這是基礎教育的一次深刻的變革。《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指出,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麵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上來。因此,研究新時期中小學德育,一定要置於基礎教育的轉軌之中,從素質教育的高度思考。
國際格局的轉化,國內社會的變革,基礎教育的轉軌,對中小學德育既是嚴峻挑戰,又是發展機遇。
新時期中小學德育工作隻能加強,不能削弱
從1992年鄧小平同誌南方重要談話到黨的十四大決定由計劃經濟體製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現代中國進入了一個新時期,這為改進和加強中小學德育提出了客觀需求並創造了有利條件,中小學的德育工作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活躍局麵。但這場社會變革,對學校德育工作既有正麵推動,也有負麵衝擊。當前,中小學德育工作主要存在三個問題:一是“淡化”德育,特別是存在“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傾向;二是部分德育工作者有畏難情緒;三是缺少新時期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辦法。
因此,根據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中小學德育工作隻能加強,不能削弱。這是因為:
第一,德育對培養什麼人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個性心理教育四大要素,是青少年個性發展的主導因素,決定著培養的人具有什麼樣的思想道德素質。今天的中小學生是跨世紀的一代,代表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他們的理想信仰、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如何,直接關係到21世紀中國的麵貌,關係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戰略目標能否實現,關係到能否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我們必須站在曆史的高度,以戰略的眼光來認識新時期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意義。
第二,加強德育工作是社會變革時期的迫切要求。我國的經濟體製正在由計劃經濟體製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轉變,經濟成分的多樣化,集體的自主權、個人的選擇權不斷擴大,利益關係縱橫分割,價值取向趨於多元化。價值取向的多元化,一方麵衝擊了許多守舊的觀念,增強了自主、競爭、務實等新觀念;另一方麵也侵蝕了社會主義的主導價值觀,如集體、國家、全局、責任感等。大眾傳播媒介的普及,使社會影響因素在學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增強。社會環境中的消極影響增多,對中小學生思想品德產生的不良導向作用不可低估。因此,處在社會變革之中的中小學德育,迫切要求強化而不是淡化。德育工作要十分重視社會主導價值觀的教育,幫助學生初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使之成為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二步、第三步發展戰略宏偉目標的一代。
中小學德育工作者應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者,在當今風雲變幻的國際形勢麵前,對馬克思主義揭示的社會發展規律要堅信不疑,對社會主義事業和共產主義運動的前景充滿信心。應當堅信青少年一代在本質上是追求和創造美好事物的,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擁護者和實踐者。這是我們做好新時期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基本出發點和信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