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品牌文化、保障文化惠民,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與水平
文化·藝術視角
作者:曹新
【內容摘要】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指出,要把文化工作擺在政府工作的首要位置。貴陽市花溪區應緊隨時代步伐,以文化品牌典範為藍本,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大力發展文化惠民,通過開展豐富多彩、免費開放的城鄉群眾性文化活動,貼近時代脈搏,提升各類文化品牌知名度、美譽度,促使品牌文化發展,進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與水平。
【關鍵詞】文化惠民品牌文化文化館公共文化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把文化工作擺在了政府工作的首要位置,提出了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號召。貴陽市花溪區文化館作為擔負著創作、輔導、組織、培訓等職能的基層文化館,緊隨時代步伐,發揮自身的優勢,以承辦各類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服務於廣大市民,在體現價值的同時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
花溪區文化館是政府設立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是轄區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陣地,也是目前花溪區文藝創作人員主要資源所在單位。文化館常年組織開展各類大中小型品牌文化活動,滿足了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充分發揮了文化陣地的作用,在2011年第三次全國文化館評估定級中被文化部評定為“二級文化館”。2011年3月至今,其基本實現了公共文化場地、設施、服務項目的免費對外開放,成為新時期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新亮點,受到了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和好評。
花溪區是貴陽市的文化大區、生態大區、旅遊大區,也是多民族聚居區,是雲貴高原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少數民族節日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民族習俗古樸,民風濃鬱,文化底蘊深厚,文化氛圍濃厚,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高。花溪區特別注重對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弘揚,在形式多樣的群眾性文化藝術活動中,形成了具有花溪本土特色的一係列品牌文化,對如何讓公益文化占主導地位,使文化資源最大化也做了一定研究。
為了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花溪區致力於建設文化品牌長效機製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與水平,從而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花溪區文化館通過統籌策劃、資源整合等方式,每年舉辦各種大中型的群眾文化活動。通過組織這些大型文藝活動,給業餘文藝愛好者提供了展示才藝的平台,挖掘了群眾的天賦,展示了他們的藝術才華,提升了他們的精神境界。如花溪·高坡苗族“四月八”民族風情節已初具規模,其好似一場民族大聯歡,每年都吸引了大量周邊地區如龍裏、惠水等地的苗族同胞前來參與;“六月六”是布依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花溪區每年都會在這天舉辦布依族“六月六”民族風情節,這個節已成為了當地民間的“小年”,這天,當地男女老少會按照布依族習俗,穿上民族服裝,辦歌會,以歌傳情。
花溪區除了打造具有濃鬱民族文化特色的活動外,每年還舉辦“花溪之夏”藝術節、消夏納涼音樂會、正月十三民族民間歌舞大聯歡、全區民族文藝調演等各種文化品牌活動。
“花溪之夏”藝術節作為舉辦了33年的大型群眾性知名品牌文化活動,尤其對保障文化惠民、實施文化強區戰略具有典型的示範意義,獲得強烈的社會反響。
一、大型群眾文化品牌“花溪之夏”藝術節的基本經驗和做法
“花溪之夏”藝術節是以花溪命名的貴陽市大型群眾性文化活動,也是花溪區規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大型群眾性文化藝術活動,創辦於1980年,每兩年舉辦一次。“花溪之夏”藝術節原名“花溪之夏”音樂會,後又稱“花溪之夏”音樂節。
1980年7月,首屆“花溪之夏”音樂會誕生,共有800多名專業和業餘文藝工作者參加了這一盛會,湧現出了《我家門前有條小溪流》等一批很有特色的歌曲。著名歌唱家劉淑芳等也應邀參加了音樂會。這是自新中國成立以來貴陽地區舉辦的一次規模最大的音樂活動,引起了國內外音樂界的關注。
1990年,音樂會改為藝術節,擴大了藝術門類的範圍。藝術節舉辦的宗旨強調群眾文化的公眾參與和均等性,開展了全市、全省文藝彙演、調演,集歌、舞、樂、戲劇、曲藝、雜技表演和美術、書法、攝影、花卉、盆景、根雕以及民族民間工藝作品展出為一體,既有群眾文化的廣泛基礎,又有專業藝術的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