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劍
一九七八年,在西班牙馬德裏舉行的第二十九屆世界青年擊劍錦標賽上,我國女子花劍新秀欒菊傑,以初賽14場勝12場的優勢進入半決賽,接著又以1∶8的懸殊比分擊敗上屆世界亞軍蘇聯選手蒂米特朗,闖入決賽。欒菊傑在決賽的第一場與蘇聯名手紮加列娃交鋒時,被對方的斷劍刺傷手臂,傷勢很重。但她仍以頑強氣勢和精湛技藝戰勝對手,接著又連勝三場,最後榮獲亞軍。鮮豔奪目的五星紅旗第一次在世界劍壇上空升起。有的外國通訊社評論說:“欒菊傑博得所有觀眾的欽佩,這不僅是由於她的技術全麵,而且是在於她的非凡的勇氣。”
中國運動員的這個勝利,也是亞洲劍壇的光榮。有史以來,曆屆世界擊劍比賽的前幾名均為歐洲選手壟斷,從來沒有一個亞洲選手取得過決賽權。如今,中國的欒菊傑首先獲得成功。
我國春秋戰國前就有了“劍之道”(劍術理論),在曆史文獻上也記載過無數擅長劍術的名人。一九三六年我國舉行過一次“短兵”競賽。“短兵”是一種劍形的器械,其競賽規則與今日的擊劍規則有相似處。
現代擊劍是奧林匹克運動會傳統競賽項目之一,在一八九六年第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上就有擊劍比賽。我國雖然早就盛行劍術,但開展現代擊劍運動的時間卻不長。一九五二年,北京師範大學體育教師賈玉瑞,把自己留學日本學來的擊劍技術傳授給學生。在一九五二年舉行的全國民族形式體育大會上,他們第一次向我國觀眾作了擊劍表演和介紹。一九五四年,中央體育學院(現北京體育學院)開始舉辦擊劍訓練班。隨之全國各地陸續開展了這項運動。到一九五八年全國25城市擊劍、技巧運動錦標賽時,就有183名擊劍運動員(男121人、女62人)分別參加了花劍、佩劍和重劍的個人賽。擊劍運動在我國的發展是很快的。
一九五九年,世界第一流水平的匈牙利奧林匹克擊劍隊來我國訪問比賽,來訪者中有曾獲世界冠軍者。這是我國擊劍運動員首次與世界強手交鋒,在180場比賽中,我隊僅勝12場。這樣的戰績顯然是不足道的。但我國年輕選手也能奮力挫敗強手,顯示了我國擊劍運動的潛力。
為了更快地發展擊劍運動,一九六四年集訓了7個省市的擊劍運動員和教練員,重新組織了隊伍;邀請了蘇聯青年隊、印度尼西亞隊等來華訪問比賽;召開了全國擊劍教練員座談會。會上提出了開展擊劍運動的6點建議:1、積極適當地開展群眾性擊劍運動,加強業餘訓練,努力提高技術水平;2、群眾性擊劍活動重點放在有條件的學校,在業餘體育學校中酌情增設擊劍班,爭取在10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都有一、兩千人參加擊劍活動;3、加強優秀擊劍運動隊伍的建設;4、每年定期舉辦全國性比賽和邀請賽;5、根據需要和可能,讓一些已經改行的、而在擊劍方麵又有一定水平的教練員歸隊;6、加強器材生產,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