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集納
國際視野
中美衝突有意識形態的根源。中國並不同意美國版的普世價值,又對重塑世界的普世價值非常積極。在當代,硬實力和經濟已不再是可以控製世界的工具,軟實力和價值觀更能影響世界。中國會為世界的普世價值貢獻什麼,是很值得關注的。但中國不應犯德、日的錯誤,認為美國即將衰落而趁機發起挑戰。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希爾斯全球治理項目副主任納特·阿倫斯(Nat Ahrens)
中國純文學作品在德國仍鳳毛麟角,其問題就是翻譯。中國文學裏麵包含的曆史、文化、社會等背景過於深厚,沒有注解很難讀懂。即使是當代文學,很多漢學係的德國學生,都喊看不懂。其中一個原因是,中國作家表達方式比較“中國化”,這就特別考驗翻譯者。而且,新中國之後的中國作家,其外語能力不及解放前的一批作家,如魯迅、張愛玲、林語堂等。他們的外語都不錯,這有利於作家用另一種語言係統來審視自己的作品。否則,中國作家在國外,就全依賴翻譯了。
——德國柏林自由漢學學者彼特·舒米茨
CNC電視台,海外內容約占70%,國內內容占30%。這樣的內容結構和比重,是跨國電視媒體的特質之一。在國際舞台上,並非天天說中國的事情,才表明中國掌握世界的話語權。最理想的選擇是,對一切國際事務,都要有效地體現中國對世界問題的視角。按照中央對新華社發展CNC電視台業務的要求,我們把工作重心放在海外的跨國傳播上。我們以全球70多億人為傳播對象,而不僅僅是以13億中國人為傳播對象。
——新華社副總編輯兼CNC董事長吳錦才
當我們在思考對外傳播的時候有沒有讀懂這個世界,知不知道怎麼樣和世界對話,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這也是“中新風格”的核心理念和價值。“中新風格”就是因為中新社的人、這個團隊明白他們的受眾是誰,他們讀懂了世界,讀懂了受眾,所以才形成了自身的“中新風格”。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副總編輯馬為公
傳播中華文化不僅僅是中央電視台的責任,更是每一個海外華語電視媒體人的責任。我們在海外的這些電視媒體人,深感責任重大,我們代表的是中國的形象,傳播的是中國的文化,為中國在世界上的話語權爭得一席之地。
——澳大利亞中華衛星電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宿陲嬰
目前,“戰略傳播”逐漸成為西方國家對外傳播的流行模式。所謂“戰略傳播”,就是具有戰略高度的對外傳播,其特點是為達到某個戰略目的而有針對性地開展傳播活動,其方式是整合一國傳播資源使傳播活動更具有效性,其目的是為國家營造一個良好的國際發展環境。美國政府在解釋“戰略傳播”時強調,該體係有兩大突出特點,一是“將我們的話語、行動和目標受眾的意識協同一致”,二是通過“精心設計”的項目或活動與目標受眾進行溝通和接觸。對照西方經驗,中國媒介傳播理念亟待轉變。
——新華社國際部終審發稿人陳俊俠
@外交小靈通:【媒體解讀】今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題為《中國新班子要走什麼外交路》的評論文章。“在‘和平、發展、合作’基礎上增加‘共贏’的內容,使共贏與和平、發展、合作一道,共同構成中國對外方針政策的核心內涵。” ( 2012年11月23日 15:33 )
@王旭明:第二次聽習近平對媒體和公眾講話,即在國家博物館參觀展覽後的講話,感覺好,願意聽。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國家好了民族好了個人才能好、我堅信我更堅信等等語句個性而深刻,加上必要的手勢和說話的語調,不鏗鏘卻有力,不高亢卻堅定,再看那神態之親切自然,好。我看各級官員先學學習近平的表達。(2012年11月29日21:19)
@胡錫進:我認為,習近平今天把“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講得很清晰,也很堅定,展現了新領導集體帶領國家前進的決心和自信。今天政治局常委集體參觀“複興之路”大型展覽的姿態寓意深刻,這次參觀和講話是無形的龐大回答,它的內容遠遠大於畫麵和聲音的傳達,中國內外的人和力量都應從中找到、悟出指引中國未來的路標。(2012年11月29日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