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兩院院士吳良鏞為第20屆世界建築師大會擬定《北京憲章》,站在人居環境科學的高度,曆史性概括了20世紀人類的“大發展”與“大破壞”對新世紀的啟示,主張建築師要重新審視自身的角色,擺脫傳統建築學的桎梏,走向更加全麵的廣義建築學。
吳良鏞在大會上作了關於大北京規劃研究的報告,對世界大城市地區的發展經驗作出總結,針對北京及京津冀地區在發展中長期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
隨後,他又來到北京市政協呼籲:“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大北京地區的發展,必須走出同心圓、攤大餅的布局模式,必須麵向整個區域實現有機疏散,避免“大城市病”問題持續加重。
此後,由吳良鏞主持、國內多學科參與的“京津冀地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與建設部的支持下展開,於2001年完成《一期報告》,2006年完成《二期報告》,其中的多項內容已在京津冀地區的規劃建設中成為現實。
2013年9月,已是92歲高齡的吳良鏞主持完成《三期報告》,在學術研討會上如此感慨:“已經十多年過去了。回顧十多年來的研究,我有兩個方麵的深切體會:一方麵,關於京津冀地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的思考與建議,得到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認識,可以說,已經逐漸從學術共識轉化為社會共識與決策共識;另一方麵,京津冀地區發生了一些新變化,對城鄉空間發展規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為吳良鏞開創的人居環境科學的重大實踐,“京津冀地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在剛剛起步之時曾遭遇困難,因為這項研究主張“謀全局”,有的人卻隻想“謀一域”;因為它批評“攤大餅”,有的人就以圖紙上被抹上綠色的隔離帶來回應。在那段困難時期,吳良鏞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說:“我就是老言無忌!”
終於,人居環境科學的理念伴隨著一期期報告的殺青,伴隨著通往渤海的京津塘城市發展軸的快速成長,被浸入華北大地,使作為中國三大城市群之一的首都地區的增長,獲得理性支撐。時至今日,盡管這一地區的發展仍麵對諸多問題,有的問題甚至更加嚴峻,吳良鏞仍以“複雜問題有限求解”之道,積跬步以至千裏,以旺盛的精力為大北京的未來描繪最新藍圖。(文/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