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習中學生讀圖觀察能力的培養(2 / 2)

生態係統發展到一定階段,它的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或者說,它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能夠較長時間地保持著一種動態的平衡,此謂生態平衡。

生態係統之所以能夠保持動態平衡,關鍵在於生態係統具有自動調節的能力,這種能力在一定範圍內能夠保持生態係統自身的穩定性,它有賴於生態係統內部生物種類的多寡以及食物鏈、食物網、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複雜程度。但是,生態係統內部的這種調節能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來幹擾超過了這個限度,生態係統內的營養結構就會遭到破壞,生態係統內部的這種調節能力就會降低乃至消失。例如,對於森林生態係統中的林木,每年應有合理的采伐量,亂砍濫伐就會破壞森林生態係統的穩定性。又如,每一片草原也應有一定的載畜量,過度放牧就會造成草原的退化,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生態平衡失調。”

導致生態平衡失調的因素固然很多,但這些因素按其屬性來分,可分為兩大類——自然因素(主要是指自然界發生的異常變化或者自然界本來就存在的對人類和生物有害的因素,如火山爆發、地震、台風、山崩海嘯、水旱災害、流行病等自然災害)和人為因素。生態平衡失調往往是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且通常是人為因素的作用強化了自然因素的作用。

人類是生態係統中最活躍、最積極的一個因素。隨著世界人口的增長和生產技術的不斷提高,人類對自然界生態係統造成的衝擊和壓力越來越大。千百年來,人們不斷地向大自然索取,人類的生產活動日益強烈地幹擾著自然界生態係統的平衡,日益改變著自然界生態係統的麵貌,盡管人類常常獲得征服自然的勝利,但是在生態平衡遭到破壞的情況下,“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複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恩格斯:《自然辯證法》)。恩格斯曾經舉過這樣的例子,即“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們夢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為荒蕪不毛之地,因為他們使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積聚和貯存水分的中心”,他告誡人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而要警惕大自然的報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