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中學地理課外活動的意義和原則
中學地理課外活動,是中學地理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地理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國家教委頒發的九年製義務教育的教學大綱和調整後的全日製中學地理教學大綱都明確指出:為了加強地理教學的實踐環節,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擴大學生的地理知識領域,教師應根據地理學科的特點,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地理課外活動。一是與地理課堂教學內容有關的、全班同學都應參加的野外觀察、地理調查或參觀活動,由教師製訂計劃,學校統一安排,每學年應不少於一次;二是根據條件和學生的愛好,以及初中、高中學生的不同特點,組織他們閱讀地理課外讀物,觀看地理影片、地理電視節目,參觀天文館、氣象台、自然博物館、經濟建設成就展覽、民族風俗展覽等,舉行地理晚會或專題討論會,開展地理知識競賽活動,進行天象觀察、氣象觀測、地震測報、環境監測、野外觀察、地理調查等活動。
(一)中學開展地理課外活動的主要意義
1了解思想,觀察言行,增強德育效果。教師在指導和帶領學生共同參與的各項地理課外活動中,更容易和學生打成一片,增進相互了解,加深師生情誼,成為同學們的知心朋友,而學生在各種活動過程中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遠比在課堂上更容易流露、表現出他們的真實思想、情緒、觀點、行為,更便於教師及時地、有針對性地對他們的思想、言行加以正確的引導和幫助,增強德育工作的效果。再加上教師本身在活動中追求真理、勇於探索、耐心指導、不畏艱苦、克服困難等精神風貌、思想品質的表率、感染作用,更能使學生懂得和學會怎樣正確地發展自己,完善自己,從而更健康地成長起來,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2開拓視野,增長才幹,滿足求知欲望。對求知欲非常旺盛的中學生來說,課堂教學的時間、深度、廣度都是有限的,地理課外活動是一個包括大自然中天文、環境、人文在內的廣闊天地,讓學生投入其中,既可開拓他們的視野,又可讓他們的意誌得到鍛煉,才幹得以增長。
3鞏固知識,運用知識,理論聯係實際。各種地理課外活動的過程,都是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的強化和鞏固過程,也是知識的運用和提高過程。這一過程中的每一點進展和突破,都能讓學生受到極大的鼓舞和激勵,每一次挫折和失敗,又能使學生受到極大的震動和啟發。在這樣不斷地接觸矛盾和問題,又不斷地解決矛盾和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地鍛煉自己,提高自己,並享受到學習的樂趣,成功的喜悅,奮鬥的幸福。
4訓練能力,發展智力,培養科學素質。地理課外活動能促使學生動口、動手、動腦,不斷地去接觸、分析、思考、解決一連串的問題,這無疑對訓練他們的觀察、理解、判斷、推理、操作、歸納、綜合、評價等思維能力和發展智力有極大的好處。為了解決課外活動中遇到的種種困難和問題,他們必然要去迎接困難的挑戰,必然要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嚴謹細致的科學作風去收集、整理、綜合、分析有關的資料、圖表,必然要去勇於探索、創新,從而使熱愛科學、求實態度、勇敢探索、創新精神等科學素質得以培養,科學的世界觀逐步得以形成。
5改革教學、展現誌趣,利於因材施教。開展地理課外活動不僅是對地理課堂教學的延續,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形式,是更廣闊、更生動、更富吸引力的大課堂。在這個大課堂裏,學生的德、智、體、美、勞更能得到全麵的發展。課內和課外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二者能否有機結合,是地理教學改革成敗與否的關鍵,因而它既是教學改革的重要措施,也是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由於學生在課外活動中,能使自己的誌趣、愛好得到充分的發展和展現,因而也就更有利於教師因材施教,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特別是立誌於從事地理專業方麵的專門人才。
(二)開展中學地理課外活動的基本原則
1組織學生,自願參加的原則。由於中學生年齡、知識、能力、經驗等方麵的局限,完全自發地、獨立地開展地理課外活動有許多困難,因而一般應在教師有計劃、有組織的情況下,針對學校和學生的實際逐步組織學生開展起來。既可組織班級性全體學生都參加的地理課外活動,也可組織專門的,以某項活動的內容為主的地理課外活動小組,不定期或定期地開展有關的地理課外活動。除班級性的較大型課外活動外,一般小型的課外活動,應尊重學生的選擇。貫徹自願參加的原則。
2教師指導,學生為主的原則。對任何地理課外活動,教師都要加強領導,發揮好主導作用,但在具體的活動過程中,則應以學生為主體,大膽讓他們去親自動手、動腦、去探索,去創造,不要怕出錯,不要怕反複,讓他們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過程中增知長智,不斷前進。教師要耐心加以啟發和指導,而不要包辦過多,更不能包辦代替,在指導過程中,要堅持多一些耐心、表揚和鼓勵,少一些急躁、批評和責怪,以免傷害學生活動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