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第二次世界大戰(1 / 3)

第四節第二次世界大戰

引言:《凡爾賽條約》並沒有能解決歐洲各強國之間深層次的矛盾,一戰之後的二十年中,歐洲始終處於一係列動蕩和危機之中,最終在德意法西斯一陣陣侵略擴張的號角中,第二次世界大戰拉開了帷幕,人類文明世界再次陷入了一場空前慘烈的曆史浩劫之中。

一、法西斯的對外擴張

希特勒上台後,馬上組織擴軍備戰,窮兵黷武,他於1935年將德國陸軍擴充由10萬擴充到60萬人,並在1936年公然違反《凡爾賽條約》的規定,命德軍進入萊茵河非武裝區。1938年3月,希特勒利用奧地利國內的親德勢力,以軍事威脅為手段,吞並了奧地利,把它變為納粹德國的一個省。之後希特勒借口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區的德國裔居民受到迫害,於1939年陳兵於德捷邊境,發出戰爭威脅,當時英法等國在和平主義的氣氛下實行綏靖政策,企圖以犧牲小國利益為代價,保持歐洲的和平局麵,這更助長了希特勒的侵略氣焰。他的要求也與日俱增,由要求蘇台德區自治變成兼並蘇台德區。

為了避免戰爭,9月29日,英國首相張伯倫與法國總理達拉第、意大利首相墨索裏尼、德國元首希特勒一起,在慕尼黑(Munich)舉行四國首腦會議,商討割讓蘇台德事宜。最終簽署了將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區和與奧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區割讓給德國的《關於捷克斯洛伐克割讓蘇台德領土給德國的協定》,即《慕尼黑協定》。1939年3月,得隴望蜀的希特勒索性吞並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

出於共同的利益的需要,德國和意大利迅速接近,在1936年10月,兩國締結了軍事政治同盟條約,成立了德意軸心。德國還利用英法和蘇聯的互補信任,以及蘇聯向東歐地區擴張的企圖,在1939年8月,和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穩住了蘇聯,避免一戰時兩線作戰的困境。

萬事俱備時,波蘭成為納粹德國的下一個目標,直到此時,英法才意識到戰爭已經不可避免,隻得放棄了綏靖政策,宣布要采用一切手段保衛波蘭的領土完整。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借口波蘭軍隊襲擊邊境上的德國電台,命令德軍進攻波蘭,並派4000架飛機轟炸波蘭各大城市,英法隨即對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

二、戰爭的進程

在德軍閃電戰的攻擊下,瘁不及防的波蘭軍隊全線潰敗,而蘇聯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也在9月17日進軍波蘭,在波蘭背後插了一刀,9月28日波蘭首都華沙被德軍攻克,波蘭不久被德國和蘇聯瓜分。

1940年5月,德軍開辟西線戰場,上百萬全副武裝的德軍潮湧搬撲向北歐和西歐,北歐的丹麥和挪威很快敗降,到5月底,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也被德國占領,通向法國的門戶洞開。5月12日,德軍出兵阿登森林,繞過法軍的防線襲擊法國,長驅直入,直指巴黎,法軍無力抵擋德軍的強大攻勢,連連敗退,英法聯軍在5月底被困在法國邊境的敦克爾克港口,英國在一周時間裏動用了一些海上運輸工具,將33萬英軍和一部分法軍撤回到了英國本土。6月14日,巴黎被德軍占領,6月20日,法國總理貝當宣布對德投降,德國與貝當政府簽約,由德國直接占領法國北部,而南部地區則由貝當在維希建立的傀儡政府管理。

德國在占領法國後,又把侵略的矛頭對準了英國,因德國的海軍力量不及英國海軍,於是希特勒決定通過空中打擊摧毀英國的抵抗意誌,迫使其媾和,從8月5日起,德國每天出動1000多架飛機,對英國的大中城市進行狂轟濫炸,在海上,德國沿襲一戰的策略,用潛艇攻擊英國的船隻,英國在德國的攻擊下損失慘重,但英國軍民在首相丘吉爾的領導下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抵抗,終於抑製住德軍的攻擊,到1941年5月,不列顛空戰結束,英國取得了抵抗德軍進攻的勝利。

德軍在進行不列顛空戰的同時,與1940年9月出兵巴爾幹,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等國先後被迫加入軸心國集體,淪為德國的仆從國,1941年4月,南斯拉夫宣布投降,1941年4月,德國支援屢攻希臘不利的意大利軍隊,很快打敗了希臘軍隊主力,至此軸心國占領了整個巴爾幹半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