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教學的設計與地圖教學

運用地圖進行教學,可以培養學生認識各種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形成各種地理現象的空間概念,易於理解地理規律。科學地指導學生讀圖、用圖,對學生分析地理事物,鞏固地理知識,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地圖教學的設計

地圖教學內容的設計,對地圖教學的效果有直接影響。因此,對地圖教學必須在課前充分準備,進行精心設計,巧妙安排,死圖活讀,充分發揮地圖的作用,為學習課文掃清障礙,進而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

中國分區地理教材中的插圖,大致分為省區分布圖,山河、交通、城市及工礦分布圖等。如果教師原封不動地按課本原圖搬上課堂,進行教學,我認為對初學者來說,要在一節課完成幾項教學任務,那還是有困難的。這種方法隻能用於複習,不利於初學者循序漸進地掌握知識。為了避免學生在看圖時眼花繚亂,減少讀圖困難,就要在運用地圖時突出重點,說明問題,我認為可運用以下幾種方法:

(一)分解、重迭、綜合法

根據讀圖內容的需要,可把地圖分為自然特點及經濟特點兩大類,將課本中的原圖進行分解、重迭與綜合等三個步驟的繪製和設計,再用輔助圖,作突出某項內容補充說明,做到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少到多,逐步加深和鞏固所學知識。如:在講授“西南三省”中地形對氣候、河流影響很大這一內容時,先繪製“西南三省省區及地勢簡圖”,再讀圖,回答下列內容:說明西南三省的位置(包括緯度位置和相鄰位置)與氣候類型的關係;說明地勢對氣候的影響。前者,讓學生認識緯度位置對氣候的影響;後者,通過美術繪畫,突出自然景觀,使學生直觀地了解在同一緯度上的貢嘎山、峨眉山及四川盆地,由於海拔高度不同,氣候存在明顯差異,認識到海拔高低與氣溫的關係,啟發學生明確地勢對氣候的影響,收到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接著繪“西南三省山河分布圖”,先繪出主要河流,說明流向與地勢的關係,待學生明確掌握幾條河流分布位置後,再用粉筆加上主要山脈,說明地形與河流的關係,從中概括出扇形分布,水力資源富饒的特征。這裏將課本中的地圖進行了分解,將綜合性的原圖,用概括而簡要的線條表現出來,達到刪繁就簡,一目了然的效果,這樣,可以突出地說明一兩個問題,程序清楚,分圖敘述,便於讀圖和記憶,並從中揭示出河流是地形與氣候的產物的結論。兩圖重迭,還可歸納出位置、地形對氣候、河流影響的道理,為完成課文後麵的思考題打下基礎。教師通過課堂繪圖,讓地圖形象說話,學生隻須在圖上指出並回答所要求的問題,達到生動形象、言簡意賅的效果,避免過多的語言重複。

西南三省山河分布圖表示的是自然條件,是分析每一自然區地形、氣候特點的基礎。講好了西南三省省區及地勢簡圖,也就是講好了這個自然區域發展工農業的基礎。再講“西南三省交通、城市與礦產分布圖”時,可以先從資源分布入手,再從利用資源情況中找出沿河發展起來的城市。最後,從工業城市中心發展起來的交通網中,找出對資源的利用,工業發展條件,把點、線、麵結合為一體(見上圖)。總結時,綜合歸納出“西南三省發展工業的有利條件及經濟特征”。

(二)課文變地圖,圖文對照

將課文中表達同一類型的地理事物的文字,集合在一塊——集中於一張圖上,編成地圖或示意圖,構成一個完整的畫麵。讓要表達的主要的地理事物形象化、具體化、鮮明化。如:中國地理第十四章中“多種多樣的經濟林木”一節,可邊講、邊繪、邊出現(也可事先繪好彩色地圖,讓學生看圖回答),這樣設計,既可使果樹與產區相互對照,又可了解我國果樹從南到北的水平分布規律,使局部與整體較為完整,同時,從圖中還可顯示出由於緯度位置的不同及熱量水分上的差異,進而說明氣候對作物栽培的影響和作用(見下圖)。

(三)填充與改錯法

在複習或單元小結中,綜合性較突出,把一個或兩個以上的地理事物集中於一個圖上,把一個地區單元的主要知識內容,進行分類排隊,讓知識聯係起來講練,收到綜合化、係統化的效果。課前準備好自製掛圖,先讓學生熟悉圖中的問題與要求,教師通過講解、書寫、口答及板演等活動,讓不同程度的學生帶著不同類型的問題進行思維活動。課堂氣氛時而安靜,時而活躍;有時討論,有時老師補充,這種辦法有時比老師長時間係統講解要好些。因為,學生是在自己翻閱教材中尋找答案,做到了當堂鞏固,即時反饋,師生的教與學溝通得較快,學生主動性得到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