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課外活動的類型

信息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知識量的無限增長,為教學提供了傳授知識的新途徑,改變了傳統的教育形式,可以充分地滿足個性的特殊需要,而不受傳統教學形式的限製和束縛,這就有利於充分發揮人的聰明和才智。目前,學生從課堂裏獲得的知識是有限的,學製又不能延長,學生負擔又不能過重,那麼隻有改革課程、教材,精簡陳舊的、非必須的內容以及教學體係。

我們教學的指導思想,必須改變以傳授為主的思想,樹立以培養智能為主的思想;把“封閉式”的教學體係,改變為“開放式”的教學新體係;把培養目標從升學率為主轉變為以提高學生素質為主。這樣就要改革地理課堂教學,可開設選修課和開展課外活動,形成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同步地理教學新體係。

一、地理選修課和課外活動的概念

傳統的提法,凡是課堂教學以外的各種地理課外活動,例如天文、地震、地質、水文、氣象、海洋、土壤、環保等科技小組,都概括為課外活動,被認為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處於從屬的地位。

現在的提法,把課外活動看作是培養具有真才實學的現代化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因為它可以完全不受教學大綱、教材的約束,不受傳統的教學程式的約束,充分調動學校師資的有利條件,利用社會上的各種有利條件,達到充分發展學生的聰明才智潛在能力的目的。

中國教育學會副理事長、上海市教育學會理事長呂型偉,在1984年發表了《科技發展使傳統教育麵臨重大改革》和《關於“第二渠道”的幾個問題》兩篇議論性的文章。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麵對新的技術革命的挑戰,要積極改革第一渠道,發展第二渠道,逐步創建兩個渠道並重的新的教學體係,並以此取代傳統的教學體係。他提出“第二渠道”是從信息論的觀點提出來的。因為從信息論的觀點來看,教學工作實際上是一個信息傳遞的過程。傳統的教學體係就是運用教材——文字,通過教師的講授——言語,采取課堂教學形式,把信息傳給學生。所以,可以說課堂教學是傳遞信息的第一渠道。經過三百年來的實踐,逐步完善,形成一個嚴密的教學體係,是全麵發展教育的基礎。如果我們不正視這個正在深刻變化著的客觀現實,仍然墨守成規,把第一渠道視為唯一渠道,就必然會大大影響人才的培養。

八十年代初提出“第二課堂”強調其在培養人才中的地位和作用,同第一課堂同樣重要。許多學校開展“第二課堂”活動的廣度和深度有了新發展,已經不限於第一課堂的延伸與補充,不少項目與內容自成體係,有了相對獨立性,這是對傳統教學觀的一個突破。

八十年代,“第二渠道”與“第二課堂”均為同義詞,而且普遍采用“第二課堂”,廣義的包括選修課、課外活動、社會實踐等內容。九十年代初,普遍認為“第一課堂”、“第二課堂”這種提法不太恰當,應該把選修課分為必選課和自選課兩種類型。必選課分文、理兩種,考大學文科各學科,地理選修課,一定要選“人文地理”、“經濟地理”等課程,考試時要加試。考理工科時,要加試“環境科學”、“天文學”、“現代海洋學”等課程。當然對這種改革,也有的持不同的看法,認為不應該把選修課納入高考軌道,開設選修課的目的不是為升學,而是根據個性差異,培養人才。因此,把選修課從第二課堂或課外活動中分開來,單獨列為選修課或課外教學和課外活動。

二、地理選修課和課外活動的特點

(一)傳遞信息迅速麵廣

現在課堂的地理教材內容基本上是“昔日信息”,也不是“過時信息”,它是人類文化的精華,普及教育的基礎。科技發展愈快,越要有基礎,有了廣闊的知識,堅實的基礎,才有適應的能力。地理基礎知識也在發展,多次教材的改革,也不能跟上瞬息萬變的科學技術的步伐,要掌握時代的脈搏,就要廣泛開辟選修課和課外活動,讓學生獵取“即時信息”,立足於當前,立足於現實,立足於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