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全麵發展的實驗探索
地理知識的廣泛性,地理教育功能的多麵性,地理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性,為地理課外活動開辟了廣闊的天地。地理教師在這方麵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一、地理課外活動的意義
1地理課外活動有助於全麵提高學生的素質
中學教育歸根到底是人的素質教育。在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方麵,地理課外活動有著特殊的作用。因為野外考察、環境調查等活動不比在課堂聽課輕鬆,常常要“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不僅可以增長知識,鍛煉體魄,增強勞動觀念,而且堅韌不拔的毅力,勇於探索的鑽勁,集體主義思想,樂於助人的品質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美的心靈都可以得培養和熏陶。這對於這一代沒有經風雨,見世麵的獨生子女來說更有著特殊的意義。
2地理課外活動可以培養學生多方麵的地理能力
當前中學地理教學雖然重視了地圖的閱讀和運用,但卻忽視了應用地理知識能力的培養。如果開展了地理課外活動,學生必須將課堂獲得的地理基礎知識運用到地理實踐中去,用眼觀察、用手操作,這就為學生將知識化為能力提供了可能性。這裏所說的地理能力,包括野外觀察的能力,識別岩石、礦物和土壤的能力,水文觀測能力,用簡易方法測報地震的能力,小區域土地利用和規劃的能力,環境調查和人文地理調查的能力,小範圍的合理布局工農業生產的能力,搜集、整理和運用資料的能力,製作教具、模型、標本的能力等等。
3地理課外活動可以發揮學生的特長,發展學生的個性
學校教育不僅要關心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更要善於發現每個學生的長處,發展他們的個性。“全國中小學整體改革第七屆研討會及講習會”指出:在一個社會裏,每個人個性的充分發展,是這個國家或民族有生氣的一種象征,一個國家或民族有豐富多彩的個性,就意味著豐富多彩的創造力。過去總是把學生當成標準件在統一模式中來鑄造,而忽視了教育開發學生身心潛能和個性發展,這是在培養人才方麵存在的弊端。21世紀中小學教育的模式就是以素質教育為特征,就是“加強基礎,發展個性”。地理課外活動最有利於發揮學生的特長,最充分地為發展學生的個性提供機會。這也是地理學科的優勢所在。
二、地理課外活動的原則
1自願參加的原則
命令式或攤派式的組織方法都不好。經驗證明,奉命來參加活動的往往是不能持久的。最好的辦法是公布地理課外活動的組織章程。如“××中學地理愛好者協會”章程。讓學生了解協會的宗旨、明確做個會員的權利和義務,知道活動的內容,然後提出書麵申請,以示鄭重。
2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原則
每次活動人數不宜過多,人多勢眾氣氛雖然熱烈,但效果不一定好。所以平時活動以小組為單位,各組均按小組類別,在老師指導下,製訂計劃,分散活動。即使在同一個組內,個人與集體也可以有分有合,一般活動以組為單位,必要時個人也可單獨活動,譬如為了完成一個課題的調查任務,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采取單獨活動的方式,在時間安排上可以機動靈活,同時更有利於培養學生調查研究的才幹和獨立工作的能力。所謂集中活動,就是麵向全體學生如參觀展覽會、聽地理講座、看有關地理的電影、錄像、參加征文競賽等等,這些活動所有的學生都可參加。
3一科為主多科合作的原則
地理學科與橫向學科的知識聯係緊密,即以環境教育而論,在中學裏除地理學科外,生物、化學、物理等學科教材都有一定數量的環境科學知識。所以開展活動時,雖以地理學科為主,還必須爭取其它學科教師的通力合作。這樣環境教育的領域就會不斷擴大,環境教育的路子就會越走越寬,環境教育的形式就會愈來愈豐富多彩。
三、地理課外活動的類型
1參觀訪問型
①參觀與地學有關的單位。如天文台、氣象台、地震預報台、水文站、自然博物館、地質陳列館、海洋水族館、植物園、動物園、野生動物飼養場、土壤陳列室、環境監測站、大氣水質采樣點、綠化先進單位、全國環境優美工廠、汙水處理場以及車站、港口、油田、礦山、鋼鐵廠、發電廠等。
②參觀各種展覽會。如經濟建設成就展覽會、水利建設展覽會、商品展銷會等。
③訪問地學戰線的英雄模範和對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人。如地質學家、地理學家、環保學家、生態學家、南極考察隊員、旅行家、航海家、勘探隊員、治沙治水英雄,環保戰線的先進人物等。
2觀察觀測型
①天象觀測。可以利用地理園的天文設備測定本地地理緯度;觀測日出日沒的時刻和方向以及太陽高度角的變化;觀察星座和尋找北極星;觀察日月蝕、觀測天體視運動以證明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②氣象觀測。利用地理園內的氣象設備觀測氣溫、氣壓、濕度、降水量、蒸發量、風向和風速、日照和雲量等氣象要素。根據觀測的數據,結合物象和天氣諺語,作單站補充天氣預報。
③物候觀測。主要觀測農作物的物候現象。選擇學校附近,在作物和土壤有代表性的田地,觀測農作物的播種日期、發育期、植株高度和密度、病蟲害、災害性天氣及田間工作的情況。有個多年的觀測記錄,就可以算出各種農作物平均發育期、成熟期、預防蟲害報警期等。
④地震觀測。選擇學校附近適宜的小井定時進行地下水的水位、水質、顏色、氣味、味道及水的動態等觀測活動,並結合動物異常行為的觀察、試作地震預測、預報工作。
⑤土壤觀察。選擇富有代表性的地段,從土壤剖麵上觀察土壤的顏色、結構、質地、鬆緊度、新生體和酸堿反應,鑒定土壤的類型。
⑥酸雨觀測。可用一隻陶缸作為采樣器放在地理園或屋頂上。待降水停止後,立即取出采樣器,記錄下采樣地點、日期、集水起止時間以及集水期間的氣溫和降水量。然後再測定降水的pH值。
⑦江海灘塗觀測。沿江沿海的學校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江海灘塗的觀測。估計潮間帶有多寬,看看侵蝕的情況怎樣,目前灘塗資源開發利用的情況如何,宜於發展哪些養殖業。
有條件的學校還可觀測大氣降塵量和某個地點交通噪聲等項目。
3旅遊攬勝型
利用“雙休日”節假日、寒暑假,根據條件組織學生或近或遠開展旅遊活動。一方麵飽覽祖國的美麗風光,另一方麵觀察、了解旅遊區內的地質、地理、氣象、生物和文物古跡與構景的關係。通過旅遊、獲得知識、磨煉意誌,陶冶情操、抒發美感,增強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心。
4野外考察型
①地質地貌考察選擇典型的考察點,考察特殊的地質構造,典型的地層剖麵,奇異的地形和石灰岩溶洞,倒置地形,小型衝積扇等。觀察它們的形態,分析它們的成因,評估它們的作用。作為旅遊資源,看看是否有開發價值;考察地質災害,了解災情,分析原因,提出對策。
②河流功能考察對省境內、縣境內的主要河道進行沿河考察。看看供水、航運、灌溉、水產養殖及旅遊等發揮得如何;如果因嚴重汙染而使功能喪失,就要看看汙染的表現,汙染的程度,汙染源是什麼,並提出治理的對策。此外還要看看河床是否淤墊,兩岸植被如何,水土流失怎樣。
③生態農業考察生態農業是我國農業發展的方向,不同的地形區有不同的生態農業模式。選擇其典型,考察立體農業的格局和如何合理利用國土資源以及如何促進該農業生態係統內能量和物質的流動,從而實現良性循環。此外,還要了解生態農業究竟有哪些好處,與農村脫貧致富有什麼關係。
④自然保護區考察自然保護區有國家級的,也有省級的,類型多種多樣。可組織學生對附近自然保護區進行考察。著重了解建立自然保護區的目的和意義,了解保護區內動植物資源的數量和分布,以及適生環境和保護對象的科研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