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學生實踐方式的改革實驗
一、實驗課題的提出
為迎接21世紀國際經濟競爭的挑戰,各國都在未雨綢繆,積極調整社會經濟發展戰略,大力發展科技,教育事業,把未來希望寄托在人力資源的開發與科學技術的進步上。處於世紀之交的地理教育工作者,正在積極探索地理教學適應社會要求的途徑和方法。我們認為根據時代要求和教育發展的需要,根據教育認識的發展,應創建新型的、麵向21世紀的基礎教育。其價值觀是:基礎教育的教育目標應以“以入為本位”的思想為教學的原則。1994年3月,我國政府發布的《中國21世紀議程》白書皮指出“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位”。即把人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根據、出發點和歸宿,著眼於人的整體素質的現代化,可持續發展提出了確立“人的自由全麵發展”教育價值觀的必要性。因此,我們應該從所有的人的健康成長的角度、從全麵提高公民素質、為一切人的發展奠定基礎的角度,重新研究確定基礎教育的教學內容和要求,進行麵向21世紀的基礎教育課程的設置改革。
根據《九年義務教育全日製初級中學地理教學大綱(試用)》和《全日製普通高級中學地理教學大綱(供試驗用)》分別規定以“使學生初步樹立正確的資源觀、環境觀、人口觀,懂得要協調人類發展與環境的關係”和“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對人類與環境之間的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評價,積極參與協調人類與環境關係的活動”為地理學科教學目標的重要內容。而長期以來地理學科課程向學生傳授的是人類長期創造和積累起來的人類經驗的精華,在課程的編排上和教材的組織上強調嚴密的邏輯序列,其容量大、難度大。而當前,地球的承載量已達到極限,人類的諸多非理智的盲目行為已使地球滿目瘡痍:人口爆炸、環境惡化、資源匱乏,……人類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好夢頻驚、惡夢難消,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言行;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與大自然的關係;不得不重新思考人類的發展模式。而這些問題的產生很大程度上是人類盲目的發展造成的,具有很強的現實性。而且地理教育是理論與實踐並重,它不似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要求理論的掌握與應用;它也不似曆史等學科,它的現實性很強,它的教育主線是人地關係,即人類生產、生活與地理環境的關係。它比什麼都具體。因此,地理課程改革應著眼於讓學生在自主實踐交往中獲得包括直接經驗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內的個體教育性經驗,它應給學生以更廣泛的學習空間和更充分的動手機會,應為學生提供平等、民主的師生關係和互幫互助合作學習的機會。馬克思曾直言不諱地說:“我們不是從人們所說的、所設想的、所想象的東西出發,也不是從口頭說的、思考出來的、設想出來的、想象出來的人出發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且從他們的現實活動過程中還可以描繪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上的反射和反響的發展……”
二、實驗的目的
通過地理教學改革,使學生在接觸社會與人的交往中初步樹立正確的資源觀、環境觀、人口觀,懂得協調人類發展與環境的關係;並在此基礎上升發學生潛在的在實踐基礎上生成發展的科學認識能力、社會評價能力、生活審美能力以及三者統一的思維能力。這四種能力的培養正是“人的自由全麵發展”教育價值觀的全部內涵。地理課要起到培養這四種能力和使學生做到“自由全麵發展”的作用。
三、實施設想和初步嚐試
1實施設想
結合城市、鄉村的實際,整個初中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部分教學內容,主要涉及有關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等內容。我們的具體做法是:
(1)以案例引出我國、世界的人口、資源、環境的特征,經過學生之間及師生之間相互交流、討論,總結出這些基本特征。
(2)通過觀察相關的地理事物變化曲線圖、地理事物構成圖,進一步歸納相應的人口、資源、環境問題,並根據學生自己觀察社會的所見所聞進行分析,研討分析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作為公民的我應如何規範自己的言行。
(3)走向社會進行實地調查,了解本市的人口、資源、環境問題,並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和解決的辦法。寫出調查報告。
2初步嚐試
通過對地理教學方式的改革,使學生直接接觸社會,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類已經不能僅僅依靠學校課堂上獲得的知識與技能去迎接生活的挑戰了,隻有接觸社會,不斷學習與探索新的未知世界才有可能在世界的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才有可能在紛繁複雜的信息海洋中把握方向,向著既定的民族發展目標前進。傳統的地理課堂教學過於重視係統知識的教學,輕視實踐活動對學生發展的影響,使學生脫離社會、疏離自然,很難獨立判斷是非、選擇方向。通過學生走進社會與實際生活緊密聯係,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直接接觸社會和生活、觀察社會和生活、判斷與處理社會生活中種種矛盾的現象,從而培養學生探索求知、嚴謹求實、批判創新、互相協作的態度和能力。例如:學生在對我市的土地資源調查中發現,在城市的近郊區不僅存在城市麵積擴大、濫占土地、導致耕地麵積日趨減少的現象,還存在亂施化肥和農藥,造成水資源的汙染問題,而且隨著鄉鎮企業的發展,這些企業的“三廢”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出來,也對土地資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汙染,使得這些地區的蔬菜和乳製品也受到影響,一些危害人體健康的金屬元素也會隨之進入人體。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師生之間和同學之間互相研究、互相交流不斷探索新發現的問題,經過反複研討,對這些企業提出治理和改進的措施。從而培養了學生嚴謹求實,批判創新的科學態度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