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總結階段第四
是教師對地理知識進行組織、加工、疏導,將複雜多樣的地理知識歸納成序,成為係統,便於學生全麵理解和掌握的過程。
學生在上述自學、討論過程中獲取知識是不斷穿插進行的,比較零散。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的反饋信息,運用綱要圖表(提綱挈領式、表格式、結構式等)進行總結串講,著重講解教材的重點、難點、關鍵以及學生共同感到困難的問題,把知識概念化、條理化和係統化,有助於學生對輸入的信息進行係統地組織、加工、編碼,使之納入已有的知識係統之中,達到全麵、深刻、牢固地理解和掌握知識之目的。
(五)創新階段第五
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準確地再現和創造性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評價具體實際問題,培養應用地理知識和初步創造能力的過程。其程序是:教師提出研究的課題或問題—學生獨立思考提出假設—教師協助學生收集資料進行加工—教師引導學生論證假設、得出結論—達到教學平衡。
研究的題目主要由應用、創造等高能力層次的各類題目組成,例如,可向學生發問:
我國要建立一個大型有色金屬冶煉基地,該基地應建在何方?為什麼?等等。學生通過自己組織材料,應用已學過的有關知識,分析和研究這些具體的地理問題,得出了工業布局接近原料地,以及如何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改善生產條件、節約能源、綜合利用礦產資源和如何改善管理、獎勵發明創造等具有獨創性的初步設想。這樣靈活應用理論知識於社會實踐,既加深和豐富了原有知識,又培養了創造思維能力。
在這個階段中,教師主要是創造條件,及時幫助學生,提供發現的線索和依據,並引導鼓勵他們的探索精神與活動,使學生順利地開展發散性認識活動,有利於學生個性優良品質的形成和創造思維的發展,符合時代的要求。
本階段還可延伸到第二課堂中去,通過野外觀察,實際操作,選與小論文等,可以發掘優秀學生的潛力,讓他們“冒尖”,便於發現和培養創造型人才。
以上五個階段教學一環扣一環,步步引導、層層而上形成統一的整體。從係統論的觀點看這一整體必然產生整體機製,從而發揮其更大的功能。首先,引導和自學階段著重揭示了教材的組成,是學習的基礎;討論、總階段著重揭示了教材的內部聯係,是教學的關鍵;通過這四個階段,完成了地理“雙基”教學,使學生建立了教材知識體係;其次,根據教學實際進行有計劃、有目的地創新階段教學,在探索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聯係已學過的其它學科的知識,課外掌握的知識和生產、生活中的有關實例,使教學成為開放的係統,可以達到更完善的知識教學功能,形成具有多方聯係的教學知識體係;最後,在上述兩個知識係統形成過程中,或以兩個知識係統為基礎,實現了培養能力、發展智力和思想教育三項功能。整個係統以信息(教材)為核心,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信息反饋為調節積極運轉,有序進行,學生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通過多種感官並用,多渠道獲取信息,做到了當堂學習,即時反饋,學堂消化,既培養了學生學習興趣,減輕了課外學習負擔,又提高了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