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控製論原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實驗探索
一、實驗背景
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形成和發展的現代控製理論,是研究係統的調節與控製的一般規律學科,是科學的方法論。控製理論為實際係統的描述分析、綜合、設計、預測和決策等問題提供了係統的理論和方法,用控製理論及其方法來研究教學過程,稱為教學控製論。教學控製論一般由信源(教師)編碼和信宿(學生)譯碼建立隨機追蹤分析。
地理課堂教學係統是由地理教師、地理教材、學生構成的有機的、複雜的係統,其內在聯係是: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知識傳授和智能發展為主線。
二、實驗內容
依據控製理論,地理課堂教學係統是一個可以控製的係統。它具有兩個基本特征:一是地理課堂教學係統的變化發展具有多種可能性。如隻有一種可能性,則這個係統就沒有控製的必要,也是不可能控製的。以地理課堂係統的其中一個組成部分——複習提問子係統形式,其變化發展就具有多種可能性,如果一律是問答式的提問,學生會感到厭煩。一個具有控製能力的地理教師,就會利用變化發展的多種可能性,采用填空(掛小黑板)、問答、填圖、實驗演示等多種形式進行調控。這樣,既有利於學生對舊知識的鞏固,又有利於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望。第二個特征是地理課堂教學係統各種變化的製約條件對控製者來說是可知的,也是可以改變的,即具有可知性和可控性。
(一)宏觀控製
課堂教學要求教師運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把智能因素和德育要求傳輸給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教育、教學任務。這就要求教師對地理教材、學生的群體特征和個體差異(包括其學生態度、知識水平等)作深入細致的研究,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導。為此,教師備課時,應該就對象、目的、內容、時間、地點、程度、方法、檢查等加以控製,從而對課堂教學達到“宏觀控製”的目的。
(二)實施調控的原則
1信息編碼時知識的“劃塊分組”和“中心組塊”後置原則
(1)知識的“劃塊分組”原則。在一堂課中,往往要涉及到各個知識點,傳授許多內容。以什麼樣的方式展示這些知識比較科學合理呢?現代心理科學研究表明,人類在接收外界信息時,並不是無區分地連續接收這些信息的,而是自動地將信息分成若幹“信息組塊”,逐“塊”吸收。依據這一認知規律,我們提出知識的“劃塊分組”原則,即在不破壞教材內在體係的前提下,把一堂課中的要傳授的知識劃分為若幹“知識組塊”,並按照一定的序列分步傳授給學生,以獲取良好的教學效果。“知識組塊”的大小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組塊”太大,難度過高,傳授時間過長,容易造成學生的思維疲勞,也失去了劃塊分組的意義。“組塊”切割太小,知識零碎,不利於建立完整的知識體係,不利於培養學生的注意力、意誌力和毅力。實踐證明,對中學生來說,把一堂課的知識劃分為3~4個組塊是比較合適的。以高中地理《生態係統和生態平衡》一節教材為例。我們可以把全部知識劃分為3個組塊:a生態係統的概念及其組成;b生態係統中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c生態平衡。
(2)“中心組塊”後置原則。我們把包含重點、難點知識的組塊稱“中心組塊”。如前例的3個組塊中,“生態係統中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就屬“中心組塊”。學習“中心組塊”的知識,往往會因其難度大、花時較多而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們應該有目的地遵循從易到難,從簡單到複雜的認識規律排列各個知識組塊,將較易的知識組塊放在前麵,將“中心組塊”後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