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地理基本技能訓練的教學實驗探索(1 / 3)

學生地理基本技能訓練的教學實驗探索

對中學生來說,最重要的地理基本技能包括讀圖和填圖技能、閱讀地理圖表的技能和進行簡單地理計算等技能,它們是順利完成地理活動的保證。

一、閱讀和使用地圖技能的訓練

地圖是向學生傳遞地理信息的媒介和載體。它們既能成為獨立學習材料,又能為教學創設直觀情境。教學中經常使用的地圖有教學掛圖、學生地圖冊、教材插圖和附圖。

獨立運用地圖技能的形成,在賴於訓練。即要求學生了解地圖基礎知識後,反複運用地圖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並掌握地圖語言。隻有能夠看懂地圖,能說明圖上地理事物之間的聯點,並作出正確結論,才算掌握了運用地圖的技能。要達到這一目標,必須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訓練,而學生地圖冊就是進行這種訓練的優良場所。訓練一般要經過三個步驟:

第一步:對照課文閱讀地圖。一般學生的讀書訓練先於讀圖訓練。因此,初學地理時,讀書能力優於讀圖能力;習慣讀書,不習慣讀圖。所以,讀圖訓練應當從讀書入手,由書到圖:即閱讀課文後,先在地圖上對課文描述的地理事物進行定位;然後借助地圖把課文中描述的位置、輪廓、地形、河湖、城市、交通等地理特征在頭腦中形成分布觀念。這就是通過讀書輔助讀圖的過程。

第二步:按照地圖複述課文。是指在了解課文的基礎上,對照地圖默述課文。起初分題敘述如位置、地形、氣候、水文、資源、產業、交通、城市等,逐漸發展到綜合敘述區域自然環境特征、區域人文地理特征、利用改造自然的途徑和措施等。

第三步:獨立使用地圖認識地理事物。這不妨以區域地理學習為例:首先,引導學生運用地圖說明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特征和聯係;然後對照教材加以修正和補充;在此基礎上加深、拓寬知識領域。經過反複訓練便會形成圖文統一的地理知識:讀文時,頭腦中便會湧現生動形象的地理圖景;讀圖時,頭腦中便會呈現出條理分明、準確豐富的地理課文。下麵的“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自然環境閱讀提綱,大體反映了第三步訓練的要求。若從學生地圖思維發展的過程去認識以上三步訓練,可以作這樣的解釋:地圖雖是形象的,但圖上的所有符號都是抽象的。所以人們說:地圖是地理事物抽象化的形象。地圖的這個特點,決定了運用地圖進行思維必是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結合的思維。

從訓練的第一步看,是借助地圖把學生熟悉的文字符號與尚且陌生的圖例符號建立聯係。這樣,就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起這樣的認識鏈條:詞語(課文)——詞語代表的地理實體——對應的圖例、顏色、符號。第一步訓練的關鍵,就在於建立這樣的聯想鏈條。

第二步訓練就是在上述基礎上,通過情境的反複和變換,使鏈條雙向通暢。

訓練的第三步是通過聯想再造地理圖景或地理模型:一方麵概括形象知識,形成關於地理分布和地理過程的表象,儲存在大腦的右半球;另一方麵,將抽象得到的地理本質,諸如概念、規律、原理等,以語言的形式,儲存在大腦的左半球。由此可見,地圖思維是一種品格很高的思維。

要使地圖充分發揮教學效益,必須引導學生參與,因此,“創設問題情境”便成為用圖的關鍵。所謂“創設問題情境”,就是在教學目標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製造一種“不協調”,從而把學生引入與課題有關的探討情境。這一過程概括起來就是“不協調——思考——探究——發現——解決問題”。

造成不協調需要設疑,把教學內容有意識地、巧妙地寓於疑問之中,在學生心理上造成懸念從而把注意、記憶、思維和探討凝聚起來,達到智力活動的最佳狀態。請看下麵的教學實例(細節略):“穿越日界線的日期變化”。

教師:(指《世界時區圖》)這幅圖使我想起一個故事,請你們對照地圖,邊聽邊看邊想:

1520年,麥哲侖率領著船隊從西班牙出發向西航行,開始了環球航行的宏偉計劃。1521年,他們越過了大西洋、太平洋後,麥哲侖死於菲律賓。麥哲侖的水手們闖過了千難萬險,於1522年9月6日抵達西班牙港口巴塞羅那,完成了人類首次環球航行的壯舉。但船上的水手卻吃驚地發現,西班牙當地的日期竟是9月7日。事情驚動了教會,教會斷定,失去的一天是被躲在船裏的魔鬼偷走的,因此船不能停靠,人不得上岸。“失去的一天到哪兒去了?”水手們百思不解。請你用已經學過的關於時區和區時的知識,幫助他們找出失去的一天。

故事深深地打動了學生們,他們終於運用學過的知識找回失去的一天,獲得了成功的喜悅。教師接著說:曾有這樣一道高考題,你們是否有勇氣試一試?(學生們躍躍欲試)

一艘航行於太平洋的船,從12月30日12時(區時)起,經過5分鍾,越過了180°經線,這時其所在地點的區時可能是:

A12月29日12時5分;B12月30日11時55分;C12月30日12時5分;D12月31日12時5分。(答案:A、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