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程序教學法的指導思想和教學設計與探索(1 / 3)

綜合程序教學法的指導思想和教學設計與探索

地理課綜合程序教學法的指導思想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社會主義教育原則;繼承我國有益的教育遺產,發揚建國以來地理教學法的優勢;結合我國的國情,適當參考國外教學法一些學派的新理論、新方法,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為我所用;運用控製論的一些研究成果,改進地理課的教學,掌握地理教學平衡,提高地理教學質量。

根據以上的指導思想,認為學生學習地理的愛好、興趣、注意、記憶、思維進程等心理特征,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被地理教師所控製;如果不去控製,這就是教師的失責或失誤。中學地理教學正是對學生學習地理的心理發展和學習過程的一種特殊控製。為此,我們要研究最合理的地理教學綜合程序,運用先進的地理教學方法和手段,改善學生學習地理的條件,改變老一套的師生授受地理知識和技能的關係,提高地理教學質量。例如運用地理教學控製論的反饋信息聯係方法,使學生能及時了解自己學習地理的結果(地理作業的正誤、聯係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地理技能的運用、學習的成績),然後得到矯正性信息,以便進一步改進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等。地理教學事實證明,學生了解其學習結果,能夠促進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師生間反饋信息聯係愈完善(教師從學生處得到的信息愈多),教學就愈會有成效;在正常的地理教學條件下,師生間反饋信息轉換的頻率愈高,地理教學的質量愈好。

為了較好較快地使學生接受傳輸中的地理信息,必須在備課時(課前)編好綜合程序作業。我們提倡有順序地嚴格選擇地理信息,在上課前按小中步子方法把地理信息編寫成可以自學的綜合程序作業,作業的份量和難度要適當,上課時通過教師布置,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及時完成。所謂小中步子方法,就是小步子與中步子結合;根據過去三年多實驗和推廣綜合程序教學法的經驗,開始運用這種新方法上課時,作業的跨度可以小一點,以後再逐步加大。在指導學生自學地理教材和相互討論時,可以分階段進行。因為在開始運用新方法時學生不習慣(尤其是剛從小學升入初中一年級的學生),教師自己也不習慣,但隻要有決心開創地理教學的新局麵,試行一個時期以後就逐漸習慣了。學生在完成小中步子地理作業的過程中,可以調節自己的學習活動,了解自己學習地理進步的情況,提高學習興趣,得到自我鼓勵,一反過去被動學習的局麵。

那末,怎樣編寫好小中步子綜合程序作業呢?地理信息集合在課本中,是一種貯存狀態;編寫綜合程序作業時,就要把這種貯存狀態的地理信息變換成傳輸狀態再傳輸給學生;這裏根據信息加工和綜合程序教學法的指導思想,簡要地說明怎樣編寫地理課的綜合程序作業:

學生接受和掌握地理信息的過程,就是這種信息在學生頭腦中的儲存與提取的過程。當傳輸的地理信息被學生理解之後,就要求儲存,這就是“記”的過程;而需要這種信息的時候,就要來提取,這就是“憶”的過程。學生學習地理基礎知識和技能先有“記”,後有“憶”。那末,怎樣組織地理信息(小中步子綜合程序作業)的傳輸才能使學生記得牢,掌握好,達到長時記憶,同時又能發展學生的智能?這是值得研究的重要問題。

要記得牢、掌握好某種地理知識和技能,就是要把某種地理信息好好組織起來、加工編碼,儲存在人腦記憶庫中。因此,地理信息的記憶,實際上可以理解為信息編碼和信息提取。如果學生不能從自己的頭腦中提取地理信息,即不能憶起,這就是遺忘。根據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認為學生學習過的地理信息提取不出,是因為有了幹擾,幹擾有內幹擾和外幹擾兩種,不論那一種幹擾都能夠阻礙信息的提取(不是過去心理學所說的記憶痕跡消退),為此一方麵要排除各種幹擾提取信息的因素,另一方麵要有最佳的地理綜合程序作業,以有利於信息的儲存和提取。編寫綜合程序作業的基本條件主要有以下幾條:

(一)信息加工的準確性。根據中學地理教學大綱的要求,認真選擇課本中的地理基礎知識,要防止重要地理信息“失真”和“丟失”。

(二)信息加工的係統性和思想性。作業條理要清楚,循序漸進,要注意前後相互聯係;要重視思想政治教育。

(三)信息加工的啟發性。作業要能促進學生積極思維,有思考意義,運用“導而勿牽”的教學法原理,啟發學生自己探索地理知識。

(四)信息加工的多樣性。作業大忌單一化,例如一堂地理課的幾個作業全是問答,這樣未免單調了。作業應有觀察、填充、問答、改錯、計算、填圖、繪圖、操作、評論、綜合分析、概括、求異多解等多種形式,這樣有利於提高學生自學的質量,同時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五)信息加工的針對性。結合學校內的實際情況,對知識水平不同的班級,可采用難易不同的編碼內容。即使在同一個班級,針對學生學習地理的差異情況,可采用不一樣的綜合程序作業。例如對於學習地理求知欲強、成績好的部分學生,可以搞一些附加作業,以滿足這部分學生的要求。

我國目前缺乏整套的地理綜合程序作業,地理教師可以根據《中學地理教學大綱》的要求,以及地理課本的內容,集體編寫或自編地理綜合程序作業。例如,把全日製十年製學校初中課本中國地理上冊第一章地球,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中的前三段教材“從宇宙空間看地球”、“地球的模型——地球儀”、“地軸·兩極和赤道”;用小中步子方法編寫綜合程序作業,讓學生通過自學課本和討論作業,同時恰當地運用地球儀和各種必要的教具,按要求加以解答:

①從宇宙空間36,000公裏的赤道上空拍攝的地球照片,說明地球的形狀。

②觀察課本第二頁“地球的赤道半徑和極半徑”圖,計算一下:從地心到北極和從地心到赤道相差多少公裏?得出的這個數字,可以說明什麼?

③為什麼說地球的形狀是不規則的扁球體?

④地球的模型——地球儀,是什麼形狀?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