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地理學的發展(1 / 3)

中國經濟地理學的發展

我國古代有關經濟地理的記載,源遠流長、內容宏富。雖然還不能稱是科學經濟地理,但它所積累資料之豐富,若幹著述所含經濟地理思想科學價值之可貴,在當時世界上經濟地理的發展中令人矚目。隻是因為漫長的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到後期嚴重地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使資本主義的萌芽在中國長期得不到發展;加上中國封建統治階級鄙薄技術,尊經崇古,實行科舉取士。這都嚴重阻礙了包括經濟地理在內的近代科學技術在中國的發展。1840~1842年鴉片戰爭之後,我國便淪為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雖然,那時候舊中國的為數很少的經濟地理工作者,在困難的條件下也對西南、西北地區做了一些經濟地理考察,開展了若幹關於土地利用、交通地理、經濟製圖等方麵的工作,積累了少許資料,發表了一些論著,培養了一些經濟地理人才,他們為推動我國舊地理學向現代地理學邁進作出了貢獻,其中有不少寶貴的資料和經驗是值得借鑒的。但當時所發表的這些論著,以及在經濟地理的研究和教學中,連同那些外國資產階級地理學者在中國所作的一些調查研究、所寫出的論著,有不少是傳播了庸俗的地理唯物論、“地緣政治學”、馬爾薩斯人口論、世界主義等等的“理論”觀點,掩飾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掠奪政策,培植了對西方文化科學的盲目迷信。削弱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同時,也對科學經濟地理學在中國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障礙作用。

但是也應指出,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之後,舊中國也曾經出現過一些進步的經濟地理工作。如1937年、1939年曾分別翻譯出版過前蘇聯卡讚寧的《中國經濟地理》、維特維爾的《世界經濟地理講座》並有個別進步學者對前蘇聯經濟地理學的理論與實踐作過零星介紹,這都起過一定的積極影響。我國學者也曾努力以新的觀點,先後寫成若幹的著述,如1936年出版劉思慕的《世界經濟地理講話》;1941年出版陸象賢的《新中國經濟地理教程》;1948出版陳原的《世界政治地理講話》等等。其中陳原所著一書的出版,已是全國解放前夕,作者對當時泛濫於舊中國的種種資產階級地理理論,作了全麵的批判。這些工作是我國科學經濟地理學的先聲,為新中國經濟地理學的發展奠定了一定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通過為社會主義生產建設服務的實踐和學習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地理學的成就,以及在批判資產階級唯心主義地理思想的基礎上,科學的經濟地理學逐漸得以發展起來。30多年來,由於堅持為國家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方向,在實踐中幫助解決了生產建設上的一些具體課題,壯大了經濟地理工作者的隊伍,改進了研究方法,提高了業務水平,積累了大量科學資料,從而推動了中國經濟地理學的發展,使之在經濟建設、文化建設上都發揮了重要作用。這30多年來,中國的經濟地理學大體經曆了三個發展時期:

(一)第一個時期(1950~1957年)

這一時期,針對舊中國遺留下來的隊伍少、水平低、資產階級學術觀點占統治地位的狀況,在經濟地理學界提倡學習馬列、學習蘇聯、開展對各種資產階級學術思想的批判,有力地推動學科發展較快地轉到辯證唯物主義思想體係上來。為了適應國家經濟、文化建設對科研和經濟地理人才的需要,地理研究機構和不少大學地理係,相繼成立了經濟地理研究室(教研室);有些大學還先後設置了經濟地理專業,或舉辦了經濟地理研究班,從而使專業隊伍不斷地有所擴大。這個時期,經濟地理工作者結合國家建設任務,積極地開展了西藏、黑龍江流域、新疆、黃河中遊、漢江流域、雲南、華南等地區的綜合考察,以及鐵路選線,調查等科研項目。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開始了《中華經濟地理誌》這樣空前巨著的編寫工作。在初步實踐的基礎上,經濟地理學界還就學科對象、性質、任務等基本理論問題,展開了有益的爭論和探討。不過,這個時期也存在著全盤照搬學習蘇聯的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