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妹子,再來一碗
專欄
作者:葉小凱
說起長沙,大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估計就是湖南衛視和快樂大本營,但對於湖南人來說就是各種美味的食物以及嶽麓書院與“惟楚有才,於斯為盛”的湖湘文化,長沙是一個娛樂之城,也是一個人文薈萃的文化之城。
雖然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湖南人,但我是挨著長沙的雁城衡陽人,1996、1997年是湖南著名的本土相聲組合“奇誌大兵”最火的時候,打開電視,很多湖南本地的電視台都在播放他們的相聲,可惜我都不太聽得懂,經常是別人笑到捧腹,我卻一臉茫然,因為奇誌那一種濃厚的長沙話我實在聽不太懂。湖南方言實在太多太雜,身邊也沒有說長沙話的朋友,我是不太能明白他們的笑點在哪裏。
也就是那段時間,電視湘軍一夜之間崛起,湖南本地各大電視台都做得有聲有色,作為湖南話裏麵最有特色和代表性的長沙話也得到推廣,看多了也就明白了不少。
後來上高中學美術,在嶽麓山下湖南師範大學的美術係就成了我們這些藝術考生常去參觀和學習的場所,往返長沙的次數逐漸增加。之後還在長沙小住了一段日子,專門培訓和參加湖南省的美術聯考,也是那段日子讓我對長沙這座城有了一個從局部到整體的了解,也是一個從感知到認知的過程。
當年和幾個同學租住在離湖南師大美術係不遠的地方,早上起來,一人先來一碗米粉,肉絲、排骨、牛肉、牛雜、牛腩、墨魚各種口味,還有大骨熬出的湯,味道鮮美,湖南人是天天吃都吃不膩。
吃過米粉就去畫室,等畫累了下課就沿著馬路四處溜達。在嶽麓山下不止有嶽麓書院與愛晚亭這樣的曆史古跡,還有如湖南師範大學、湖南大學、中南大學等名校,校園之內的街上還有音像店、歌舞廳、畫室、音樂培訓班、桌球室、書店、網吧、飾品店,小吃店、飯館,各種夜宵攤子,坐滿了人,吃著燒烤、臭豆腐、炒唆螺什麼的,熱鬧得不得了,在當年那街被叫“墮落街”,完全就是一種世俗情懷與大學文化的巧妙融合,隻可惜後來“墮落街”被拆掉,屬於一代人的記憶也成為了傳說。
記得毛澤東當年有首《沁園春·長沙》,“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這湘江與橘子洲就是長沙的兩個最著名的標簽。那個時候也會有同學叫著去橘子洲寫生,鑲嵌在湘江之中的橘子洲綠樹縈繞,景色自然是沒的說,向西看過去就是層巒疊翠的嶽麓山,向東看過去是倒映在湘江之中的繁華都市,讓人心神蕩漾,當年畫過的畫早已找不到,腦子裏倒是隻記得在橘子洲吃過的一種叫“黃鴨叫”的魚,肉質細嫩味美至極。
對於漂泊在外的湖南人來說,那冒著香氣原汁原味的湘菜塞進嘴裏就是滿滿的幸福感,一時就控製不住狼吞虎咽起來,一碗飯下肚還要拍著桌子大聲喊著服務員“妹子,再來一碗飯咯”,這時就會被同學們笑著說“莫著急咯,慢點恰,又沒哪個跟你搶!”
雖然長沙人愛熱鬧愛耍愛聚在一起通宵打麻將,但品茶聊天同樣也是聚會的一種方式,一邊喝著茶沒準還會掏出一顆檳榔放進嘴裏嚼起來。我的這群長沙的老同學們可愛又爽快,霸蠻也靈泛。我們喜歡在一起“策”,不同於北京的貧,“策”也是扯談似的聊天,但又不是逗樂似的耍嘴皮子與損人,都是一些無傷大雅的互相調侃。
長沙人的性子是流淌的湘江水孕育出來的,也是靈秀的嶽麓山賦予的,新的城市建設與古老的曆史文化結合在一起,長沙是幸福的快樂的,火辣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