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耶路撒冷的和平與戰亂(1 / 2)

耶路撒冷的和平與戰亂

環球視窗

作者:融榮 雪瑩

耶路撒冷的山丘總是給人一種君臨天下的幻覺,也許這就是為什麼它會成為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宗教的聖城的原因。在今天,耶路撒冷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或者說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一個解不開的結:以色列人認為耶路撒冷是他們原本的和永遠的首都,而巴勒斯坦人稱這座城市為“古德斯”(意為“聖城”),亦將這座城的中心視為未來國家的首都。雙方都不肯,也幾乎不可能從他們心中最神聖的地方退讓半步。

分隔與紛爭

耶路撒冷的分裂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看出來的。中央商務區表麵上一片和諧,在商店和咖啡館裏,既有戴麵紗的阿拉伯女子、留大胡子的猶太教士,也有穿著前衛的時尚青年,他們共處一堂,相安無事。

在蔚藍的天空下,古老的耶路撒冷好像光影閃爍的海市蜃樓:曆史悠久的老城、綿延起伏的城牆、作為全城製高點的聖殿山及山頂著名的圓頂清真寺,這是一幅符合黃金分割原則的和諧的畫麵。但是如果從更高的視角仔細分辨,又會覺得這座擁有180個社區的城市好像一幅錯落雜亂、東西失衡的馬賽克拚圖:西部山丘上的猶太區建築稠密,綠樹如茵,東部阿拉伯區的山丘卻是光禿禿的,布滿阿拉伯花體字的小巷和圓形新住宅區都被炙熱的太陽直曬著。事實上,西耶路撒冷的基礎設施比東耶路撒冷好得多,據統計,西區的郵局相當於東耶路撒冷的5倍,運動場相當於東區的15倍,有街心公園和大公園1000處,而東耶路撒冷隻有45處。這隻是這座城市分裂與失衡的一個最明顯的表征。

在古猶太語中,“耶路撒冷”意為“和平之城”,可是它恐怕是世界上最缺少和平的城市。曆史上這座城市經曆過118次巷戰,23次被圍困,44次被占領。2000多年間,猶太人、十字軍騎士、穆斯林先後來到耶路撒冷,這座城市由猶太人占據1000餘年,由基督徒占據400年,而穆斯林占據的時間為1300年。

這是一座由追尋聖跡的移居者組成的城市,是一座多少世紀以來都在為每一寸土地而爭鬥不已的城市。聖殿山腳下是舉世聞名的猶太人聖地哭牆,周圍密集的宗教聖地分屬伊斯蘭教、猶太教和基督教,這三種宗教的信徒占整個人類的一半。

在具有極端民族意識的猶太人心目中,耶路撒冷隻屬於猶太人,而包括阿拉伯人在內的其他民族隻是外來入侵者,至少在這座城市的中心,是沒有他們的位置的。但是對於穆斯林世界來說,耶路撒冷是繼麥加、麥地那之後的第三聖城,因為先知穆罕默德是從這裏淩空而去邀遊七重天並與古代的諸先知會晤的,聖殿山頂的岩石就是穆罕默德登天的地方,阿克薩清真寺和圓頂清真寺也是為紀念此事而建的。

許多世紀以來,居住在這座城市的不同族群彼此隔絕,為獲得靠近聖跡的居住權而爭鬥不已。時至今日,這座迷宮般的城市中依然每天都在發生著沒有硝煙的戰爭,人們為建房的權利、為製定共同生活準則的權利而戰,為一些人能否將另一些人從他們住慣了的地方趕走而爭執不下;法庭、建築工地、學校都是戰場,而戰爭的勝負攸關以色列的未來以及中東能否實現和平的前景。至少到目前為止,這裏居住的50萬猶太人和25萬阿拉伯人,仍然無論如何也不能在他們共同的家園和平共處。

詭譎坎坷的曆史命運使得耶路撒冷成了一個炸藥桶,使耶路撒冷人成了世界上最果斷和心腸最硬的人。專家們認為,耶路撒冷是世界上政治分裂最為嚴重的城市,這座“和平之城”被重重圍牆、路障以及看得見和看不見的界限分割得七零八落。

公元7年的耶路撒冷

在耶路撒冷古城牆之外興建多層建築是1860年以後的事,此前的200O多年間,耶路撒冷一直沒有越過古城牆的範圍。不誇張地說,就是在這不足一平方公裏的範圍之內,在這片山丘起伏的布景之下,演繹過一幕又一幕關乎人類曆史發展方向的大戲。就是在這裏,猶太人的祖先亞伯拉罕差點殺了他的頭生兒子以撒向耶和華獻祭——後來因為他的誠心經受住了考驗,上帝用一隻羊代替了以撒,猶太血脈才得以存續;也是在這裏,耶穌與他的門徒共進最後的晚餐之後,出城到一個園子獨自祈禱等待被捕,從那裏走向十字架;還是在這裏,先知穆罕默德騎上他的寶馬騰空而去,在天上會見古代的先知,而後回到世上繼續傳播伊斯蘭教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