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推進改革需要政治家的大決斷(1 / 1)

推進改革需要政治家的大決斷

決策箴言

作者:趙法生

當今中國的情勢是改革尚未走出深水區,而利益訴求已經高度分散化,在這種情況下,如魯迅先生所言,即使搬動一張桌子也會大動幹戈,改革的深化便不能不特別依賴於政治家的洞見和意誌力。

“文革”之後鄧小平召集會議研究恢複中斷多年的高考,詢問身邊的教育部門負責人需要多長時間,這位負責人猶豫了一下,說最少得三年,因為連教師都下放到農村了,更不用說教室、教材和教育設施了。鄧小平的回答出人意料:今年就招生!先幹起來再完善。於是,如雨後春筍,一所所大學的高考蓬勃展開,一批批棟梁之才茁壯成長起來。事實表明:鄧公在曆史轉折時刻顯示了真正改革家的氣度與風範!

回顧曆史會發現,曆朝曆代的許多變革,都有賴於政治家的勇氣。《史記》記載,當年秦孝公召集禦前會議商議秦國的改革大計時,大臣甘龍和杜摯等紛紛反對變法,連“吾意已決”的秦孝公也彷徨起來。商鞅告訴孝公:“愚者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也就是說,愚蠢的人總是為眼前的狀況所束縛,隻有智者才能洞見形勢的先機。商鞅進一步得出結論:“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

一代明君秦孝公聽懂了商君的勸諫,於是才有了改變中國曆史的那一場改革。而有“拗相公”之稱的改革家王安石,麵對阻力曾經發出了改革的最強音:“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或許適合於昔日,流俗之言往往障目於眼前,唯有莊子所說“舉世而毀之而不加沮”的果敢堅毅之士才夠資格成為改革家。也就是說有非常之人,方能成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方能成非常之功,這是古今中外曆史的普遍規律。

改革開放幾十年,中國逐步走上了市場經濟之路,但是,始終沒有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市場經濟並沒有完全進入法治的軌道。由於市場經濟是以利益為導向的經濟,一旦脫離了法治的約束,它就可能將一切都裹脅進利己主義的冰水之中。同樣,沒有了法治,政府的權力將如脫韁野馬,一切有關改革的美好期待,也許都會變得不切實際。

深化改革似乎千頭萬緒而又矛盾重重,麵臨著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困局。但是,“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既然一切矛盾都源於憲政法治的闕如,隻有法治憲政的建設才有綱舉目張之效。新一屆中央領導人一再強調依法治國,“忠誠於憲法,忠誠於人民”,希望有膽識有勇氣的改革家們,以此為基石,推動“未有之大變局”。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