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藝

文/徐誌勇

鳳翔泥塑的製作曆史悠久,可追溯到2700多年前的春秋早期,但幾千年來,鳳翔泥塑都不被重視,而是被當作打發時間和哄小孩的玩意兒,直到上世紀80年代,在胡新明等藝人的努力下,鳳翔泥塑才成為蜚聲國際的工藝美術精品。但在商品經濟大潮的衝擊下,這門手藝正麵臨傳承危機:老藝人的技法失傳,一些泥塑品過分商業化,年輕人不願學……鳳翔泥塑要走得更遠,還得解決諸多問題。

鳳翔縣位於關中平原西部,是著名的“酒鄉”和“青銅器之鄉”,這裏除了出產西鳳酒和青銅器,還出產另一種不為人注意的小玩意兒——泥塑。在鳳翔境內出土的春秋早期墓葬中,有一尊保存完整的虎形泥塑,距今已有2700年曆史,是國內迄今發現製作年代最早的彩繪泥塑。

在鳳翔,當地人把泥塑叫做“耍貨”,原本是農閑時做著玩的玩意兒,當地百姓購泥塑置於家中,用以祈子、護生、辟邪、鎮宅、納福……在一代代手藝人的積累和努力下,鳳翔泥塑逐漸成為中國民間美術中獨具特色的精品。但是現在,隨著市場萎縮與老藝人的消失,這門手藝僅剩下兩三個傳承人,正瀕臨著失傳的危險。

承襲自明朝軍隊的手藝

小孩最愛的玩具

鳳翔泥塑如今主要集中在城關鎮的六營村及周邊地區,六營村的村民十之八九都曾做過泥塑,而我要探訪的胡新明,正是六營村泥塑藝人中的佼佼者、鳳翔泥塑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之一。

在六營村口迎接我的胡新明,是一位方臉的中年漢子,和一般西北漢子給人的敦厚印象不同,他的身形略微瘦削,說起話來喜歡咧著嘴笑。我們邊走邊聊,他開始對我介紹關於泥塑和這個村子的曆史。

胡新明所在的六營村,是在明朝建起來的。1369年,朱元璋的大軍進入陝西,攻下了鳳翔,將元將李思齊的10萬軍隊趕到了甘肅。後來,朱元璋軍隊中一位名叫李文忠的將領,率領第六營兵士屯紮於此,就給這個村取名為“六營村”。這些士兵大多是江西人,不少都會製陶手藝,閑暇無聊時就地取材,用當地的泥巴捏製成形態各異的塑像當玩具。後來,鳳翔設立千戶所,這些士兵的後裔就成了軍戶在這裏屯田,農閑時利用當地粘性很強的“板板土”捏製塑泥人和動物,然後等到廟會時拿出去賣,鳳翔泥塑也由此傳了下來。

胡新明的工作室在村裏的“西府民俗藝博園”,他現在經常在那裏製作泥塑,還常有遊客來訪、拍照。興致好的時候,他會給遊客表演拿手絕活——現場塑像,按照遊客的樣貌捏製一個一模一樣的小泥人。這個過程一般不會太長,敲打後的黃泥,用木刀、“泥櫓”等工具簡明扼要地刻出輪廓,勾出線條即可,所以很受追捧。但胡新明說:“這連半成品都不算,它省略了著色環節,而且由於是現場臨時製作,所以追求快速,隻注重還原黃土的質樸本色,跟精雕細琢的傳統泥塑是沒法比的。”

傳統的鳳翔泥塑,由製模、紙筋、入泥、脫胎、掛粉、勾線、彩繪、塗漆等數十道工序精製而成,從製模、捏塑成形到上彩,就算是熟練工,做一個泥人起碼也要5天才能完成。傳統的創作分為三大類型:一是泥玩具,以動物造型為主,多為十二生肖形象;二是掛片,有臉譜、虎頭、牛頭、獅子頭、麒麟送子、八仙過海等;三是立人,主要為民間傳說及曆史故事中的人物。其中,最有名的還是“虎”的泥塑,尤其是掛虎和坐虎,頗受百姓喜愛。掛虎常掛在後門,和前門貼的門神一樣,可以驅魔辟邪;坐虎則是遇到小孩滿月、百天、周歲親友們就以坐虎相贈,表達他們對小孩長命、富貴的祝福。

坐虎的虎麵紋飾多為五穀、花草、蔬果的結合,虎麵上還繪有寶葫蘆,顯得逼真卻不駭人,是過去六營村的小孩子最喜歡的玩具,胡新明記得小時候隻要有小孩子一哭,吵著要玩具,大人就把坐虎往他兜裏一塞說:“騎老虎去!”孩子一見這老虎,立馬就破涕為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