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之亂,是由於軍閥們太“壞”造成的呢?還是由於製度太“亂”造成的呢?這是研讀北洋史必須要思考的首要問題。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回答另外兩個問題。
問題一:西方製度適不適合今天的中國?答曰:不適合。
問題二:如果不適合今天的中國,那麼,適不適合一百年前、剛剛剪掉辮子、從形式上脫離皇權的中國?答曰:更不適合。
那麼,北洋之亂的深層次原因,不是軍閥搞“壞”了,而是製度搞“亂”了。軍閥之“壞”隻是其表,製度之“亂”才是其裏。軍閥之“壞”隻是其果,製度之“亂”才是其因。一言以蔽之,就是設計了一套脫離中國實際的體製安排,即遊戲規則大家都不認可。從皇權到共和,轉得太急、太快、太陡,就像是一輛高速行駛的車突然來個180度的急轉彎,極少有司機掌握了這個超高難度的技術和動作要領,即使有這樣的司機,乘客也根本無法適應。於是乎社會脫序,天下大亂……
本書沿著這樣一個思考路徑進入,重返曆史現場,重梳曆史脈絡,再思曆史事件,再現曆史風雲,向人們展示一幅軍閥混戰的全景畫卷。然而,作者梳理軍閥混戰和“拋磚”的目的,並不隻是為了向世人展示一個有血有肉的袁世凱或段祺瑞等,更是為了“引玉”,是想讓人們看到盲目引入西方製度會帶來什麼樣的惡果,西方製度到底適不適合中國國情,從而引起讀者對曆史事件的科學分析和理性思考。
為此,作者在分析製度建設這條“經線”的基礎上,又緊緊圍繞著皇權時代的“權力集中”—民國初期孫中山以美為師的“權力分散”—袁世凱“權力集中”—後袁世凱時代的“權力分散”—孫中山以俄為師的“權力集中”這樣的“緯線”脈絡,清晰地說明了為什麼從皇權時代的權力集中驟然轉向共和製之下的“權力分散”的不妥,說明了為什麼孫中山從以美為師的權力分散之路、最終走向以俄為師的權力集中之路的正確,進而闡釋了一個國家在成立初期和改革時期“權力集中”的必要性。似層層剝筍,如庖丁解牛,逍遙遊史,深入淺出,以幽默的筆法,折射出冷峻的思考;用巧妙的廚藝,烹飪出人人都能品嚐的小吃大餐,從而達到“正衣冠、知興替、明得失”之目的。
筆底春秋禪心初悟
謹以此書獻給
不應忘卻的曆史
值得紀念的歲月
養我愛我的親人
幫我助我的師友
以及所有有緣的讀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