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靈活性及戰略適應性。因其虛擬和契約特征,在合作項目、合作夥伴和合作方式的選擇上較為靈活,市場應變能力較強。合作的夥伴可多可少,合作的時間可長可短,具體可依照競爭環境的變化來設計、不斷完善和改進。

此外,戰略聯盟成員之間企業文化衝突、合作目標差、各自貢獻的資源不等以及“經濟人”的趨利傾向,都會影響聯盟的穩定性。成功的聯盟是由信任、守諾、互相學習和靈活性聯合起來的更有力量的團體。

當年,為了開發256兆位存儲芯片,美國ibm公司、日本東芝公司和德國西門子公司聯合投資10億美元,調動高科技專家200多名,投資額和人才需要遠非一家企業單獨能夠承受。據統計,美國萬家高度戰略聯盟企業的平均股東報酬率為17.2%,比《財富》雜誌500家大企業平均股東報酬率還高5%。

國際上許多大企業紛紛結盟,給現代市場競爭帶來了幾個全新的觀念:

(1)由“輸或贏”的嚴格競爭觀念轉變為“雙贏”或“多贏”的合作競爭觀念。競爭與合作不再勢不兩立,而是相互交融,相互轉變,聯合開發新產品、新市場,增加市場份額,共同受益,而非為現有市場份額爭得你死我活。

(2)由事必躬親的“大而全”、“小而全”的自我發展的內部化組織模式轉變為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的動態虛擬組織模式。堅持“做自己最擅長的工作,其他的讓別人去做吧”,摒棄“萬事不求人”、“寧為雞頭,不為鳳尾”的舊觀念。企業應開放、溝通、信任、合作,而非自我封閉、不向別人學習、損人利己。

(3)由專門人才觀念轉化為複合型人才觀念。有效的聯盟不僅需要有一技之長的“專才”,更需要具備綜合知識和協調能力的多麵手。企業應重視員工綜合技能的培訓,使員工注重培養其合作精神,強化其參與意識和協作意識。

(4)轉變所有權觀念,認識到擁有不等於控製,控製不等於有效的管理。適當共享所有權,可帶來風險共擔和利益最大;適度分權,可激勵員工的創新意識和參與意識,形成更大的凝聚力,可吸收合作夥伴的優勢,進行分工協作。

企業要在市場競爭中要立於不敗之地,除了要內部挖潛、提高產品質量、加強售後服務外,還須增強合作意識,拓寬聯盟思路。要保證多方位的聯盟網絡有效運作,聯盟各方必須講究誠信,具備可持續的學習能力和開放靈活的營運機製,訂好聯盟協議,並嚴格監督其執行,這要求管理者有清醒認識和充分準備。

未參與建立行業超級戰略聯盟

1996年12月15日,世界最大的航空製造公司美國波音公司宣布以133億美元並購世界第三大航空製造公司美國麥道公司,引起了世界的廣泛關注,被稱為航空工業領域的“歲末大地震”。

並購采用換股的方式,1份麥道股份變成0.65份波音股份。並購後除保留100座md-95的麥道品牌外,民用客機一律改為“波音”。波音原首席執行官,將出任新波音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2/3以上的管理幹部由波音公司派出。新波音公司擁有20萬員工,500億美元資產,淨負債僅僅10億美元。預計在1998年,新波音公司有望進賬530億美元,穩坐世界民用和軍用飛機製造的頭把交椅。

波音公司成立於1916年,迄今已有80多年的曆史。波音公司經過多年的研究開發,發展成為一家設計並製造民用及軍用飛機、導彈、直升機及其他相關產品的多種經營公司。在今後的20年中,波音公司將以5%的速度發展空中交通事業,並在原有全球民用客機交易量64%(1995年)的基礎上,繼續鞏固和提高。

麥道公司成立於1920年,其一直在軍用飛機製造領域擁有霸主地位。但是在1996年以後,市場占有份額急劇下降,競爭能力迅速削弱,從而麵臨著被其他企業並購的危險。

麥道公司曾經兩次拒絕波音公司的並購,但在與波音公司和空中客車公司的激烈競爭中,麥道公司一路敗北,世界市場份額從22%下降到不足10%。1996年,麥道公司隻賣出40架民用客機。後來,麥道公司更是開始作為波音公司“下承包商”,幫助波音公司生產550座“加長型”747客機。麥道公司曾經是世界最大的軍用飛機製造商,但1996年11月卻在美國新一代戰機“聯合殲擊機”的競爭中,再度大敗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