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讀懂10種異常心理現象
生活
作者:賀國強
春季氣溫回升,冬天的壓抑情緒也被豔陽高照一掃而空,但需要警惕的是,如果一個人的情緒出現異常亢奮,也需要注意:這可能是出現了心理疾病。
春季“躁狂發作”易火大
有這樣一位老人,已經70多歲,在最近一段時間裏,變得像年輕人一樣精力旺盛。她老伴反映:這段時間他的情緒明顯比以前高漲,總是自信滿滿的樣子,對人也主動熱情,見麵了就聊個沒完。記性也好了,給多年中斷聯絡的老朋友打電話。而且起床也特別早,做完早餐就去爬樓鍛煉身體。老伴擔心地說:“他突然像在一夜之間換了個人,平時很顯老態,現在一步三個台階。”
心理專家表示,這種表現在心理學上稱之為“躁狂發作”,是與抑鬱相反的另一種較極端的情緒狀態。通常包括沒什麼開心事,心情也特別好;喜歡湊熱鬧,愛表現;精力充沛,有使不完的勁兒等。還有的躁狂患者表現為興奮,但愛發脾氣,點火就著。
為何心理疾病“喜好”陽光明媚的春季?
春天,草長鶯飛,本是人們心目中最美好的季節,然而,“百草發芽,百病發作”,春季也是一年當中氣溫、氣壓、氣流、濕度等最為變化無常的季節,半數以上的人群在春天會出現種種不適症狀,如失眠、疲倦、健忘、情緒低落、好衝動、工作效率降低、睡眠不好、注意力不集中等等,心理精神方麵的疾病在這個季節很容易被誘發或加重。
也有研究表明,春風頻率過低,極易產生次聲波,直接影響人體的神經中樞係統,使人頭痛、惡心、煩躁;春風還使空氣中的負氧離子大大減少,使人體化學過程發生變化,在血液中分泌大量的血清素,讓人感到緊張、壓抑、疲勞,導致精神失常。
心理疾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除了季節等外在因素的影響,還與個人心理素質、自我心理調節能力、過往精神病史等因素有關。正常人也可能出現短暫或輕度的異常現象,時間短、程度輕,尚不能貼上精神病的標簽。如果發現有以下的一些異常舉動,就要開始關注心理健康了。
疲勞感。持續時間較短,不伴有明顯的睡眠和情緒改變,經過休息和娛樂即可消除。
焦慮反應。正常的焦慮反應常有其現實原因,如麵臨高考,但可隨著事過境遷而很快緩解。
類似歇斯底裏現象。多見於婦女兒童,如女性大喊大叫、撕衣毀物、痛打小孩,甚至威脅自殺 ,兒童可有白日夢、謊言等表現。
強迫現象。有些辦事認真的人會出現反複思考一些是不是得罪某個人、反複檢查門是否鎖好等情況,但持續時間不長,不影響生活工作。
恐怖感。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時仍有恐怖感,有時也想往下跳,這種想法如得到糾正不再繼續思考,屬正常現象。
疑病現象。很多人都將輕微的不適現象看成嚴重疾病,反複多次檢查,但檢查如排除相關疾病後能聽醫生的勸告,屬正常現象。
偏執和自我牽掛。如走進辦公室時,人們停止談話,就會懷疑人們在議論自己,這種現象通常是一過性的。
錯覺。正常人在光線暗淡、恐懼緊張及期待等心理狀態下可出現錯覺,但經反複驗證後可迅速糾正,成語“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均是典型的例子。
幻覺。正常人在緊張時可聽到叩門聲、呼喚聲,經確認後能意識到是幻覺現象,醫學上稱之為心因性幻覺 。正常人在睡前和醒前偶有幻覺,不能視為病態。
自笑。有些人在獨處時自言自語甚至邊說邊笑,但有客觀原因,能選擇場合,能自我控製,屬正常現象。